翠云廊导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翠云廊导游

世界陆路交通的活化石翠云廊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剑门古蜀道重要路段“翠云廊”景区。“古蜀道”是指由京都长安入蜀的道路,由于自京都入蜀必须先到汉中,因此凡由京都到汉中的道路皆称蜀道。蜀道位于汉中以北称北栈,以南称南栈。蜀道北栈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蜀道南栈有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三条。下面我先对古蜀道作个简单解释。 (1)北栈道: [褒斜道]为蜀道北栈之主干道,其道“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长四百七十里。”斜谷在眉阝县西南三十里,秦惠文王取蜀之道;褒谷在褒城之西端,距汉中市25公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即指褒斜栈道,行程千余里,直通成都。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畜阝君奉明帝之诏书,在褒斜道南端的七盘山开通隧道,是为褒斜道石门,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隧道的开通使路程缩短了50公里。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即经此栈道。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宣武帝元恪改修褒斜道,名为“连云栈道”。 [陈仓道]由于该道北端出口在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县,因此得名陈仓道,这是古代汉中至宝鸡的重要通道,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汉大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指此道。由于该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河谷而行,陈仓附近有一座重要关隘——散关,雄居秦岭之脊,中段又经过险峻泥泞的青泥岭,所以也被称作“故道”、“散关道”和“青泥道”。李白《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指此处。 [傥骆道]在陕西周至县西南10公里,南口在洋县北,称傥;北口称骆,长210公里,人们视其为褒斜道的支线或间道。 [子午道]是古代关中至汉中翻越秦岭的重要通道。古人以秦岭分界南北,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称子午道,唐天宝中,四川涪洲(今涪陵合江县)给杨贵妃进贡新鲜荔枝即从此道直趋长安,唐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南栈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佳通道。此道历史悠久、文物荟萃、食宿方便,古人称其为“入蜀之正道”。此道开通于战国后期,史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欲伐蜀,因高山险阻,运兵困难,乃作五石牛,言能屙金,以赠蜀王,蜀王开明氏令五丁力士率沿途百姓拼力开凿了这条蜀道。李白《蜀道难》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凿工程应该是相当艰难的。我们游览的翠云廊景区就属于金牛道的重要路段。 [阴平道]北起甘肃文县,南至四川平武、江油,全长420公里,是蜀道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文县汉代置阴平县,故名阴平道,也称“阴平小道”。公元263年魏大将军邓艾、钟会伐蜀,强攻剑门关不下,邓艾铤而走险,偷渡此道成功,绕过姜维大军,直接突入绵阳、成都,导致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 [米仓道]北起陕西南郑(今汉中),南至四川巴中,途经南郑西南20公里的米仓山,故名米仓道,属金牛道之间道。 古蜀道的线路走向,一般沿山脊开道,依山取势而行,既可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减轻徭役,节省粮饷,又可居高临下,便于战时行军了望,所以蜀道重要关口,如五丁关、牢固关、七盘关、朝天关、飞仙关都在山顶或临近山顶的垭口,而不在山麓。 (3)翠云廊七次植树 翠云廊是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北至古葭萌(今昭化)天雄关,南至古巴西郡(今阆中),西至梓潼,全长三百余里的古蜀道重要路段,由万余株古柏构成,是金牛蜀道中最壮丽的一段。 “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是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作创。他说:“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个气派的名字叫“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朝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 [1]种上成排的松柏,“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传说当年张飞任巴西郡太守,军政书信来往频繁,而剑阁又是巴西、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剑门山脉古称“梁山”,因荒凉险绝,极易迷路。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百姓沿驿道植树,以树为路标,加快了文书传送。现在古道上胸径1.8m以上的古柏应该就是张飞所植柏了。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当时尚书郎郭璞写有《种松碑记》:“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并刻石勒碑,以崇教化。此碑到了宋代已风化剥蚀,当地人曾请大文豪苏轼重书碑文,该碑现存武连觉苑寺内。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日知录·道路·官树》引《后周书》说:北周文帝在全国推行韦孝宽“改土堠为道里植树,既免修复劳苦,行旅又得庇

文档评论(0)

镜花水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