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源性造血系直统疾病
药源性造血系统疾病 * * 许多临床常用的药物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药物引起的造血系统疾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其中有些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达32.5%。 药源性血液病 预期性反应(剂量相关) 非预期性反应(敏感个体) 各种给药途径均可诱发造血系统疾病。 常见药源性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血小板减少症 溶血性贫血 过敏性紫癜 白血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比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但最为严重。 药源性再障约占全部再障的50-70%,可在用药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常难以确定引起的药物。 药源性再障 急性型 慢性型 药源性再障的发生机制: 1. 引起造血干细胞衰竭(骨髓抑制) 2. 引起造血微环境缺陷 3. 免疫反应机制 引起再障的药物: 1. 抗生素(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卡马西平等) 4. 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 5. 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 6. 杀虫剂、苯 药源性再障的防治: 1. 在使用可能引起再障的药物时,应定期进行血液监测。 2. 发现药源性再障,应立即停用诱发再障的可疑药物,并且禁止任何可能导致骨髓损害的药物。 3.给予对症治疗: ①预防和控制感染; ②贫血严重伴组织缺氧者可输血治疗; ③骨髓尚存部分功能者,使用药物(雄激素等)刺激骨髓造血; ④急性再障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抗胸腺球蛋白等); ⑤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患者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 ⑥急性再障应及早进行骨髓移植。 二、粒细胞减少/缺乏症 血检白细胞一般低于2×109/L,绝对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多为正常值的30%以下,甚至缺失。 病人常突然发热,时有寒战、咽喉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多数可出现败血症,有的出现肺炎、口咽部念珠菌感染或皮肤感染,并可发生致死性感染。 粒细胞减少/缺乏症发病机制: 1. 与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 2. 与药物剂量无明显关系的免疫反应。 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近百种 1. 抗甲状腺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生素(氯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4. 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 5. 其他(异烟肼、卡托普利、金盐等)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1. 在使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常规; 2. 当白细胞记数低于3×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时,应停用有关药物; 3. 病人恢复期对药敏感,应禁止使用有关药物; 4.发病期间要防止感染的发生; 5.合理选用皮质激素、丙酸睾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升白细胞,促进恢复。 三、血小板减少症 血检血小板计数少于150×109/L。 多数起病急剧。轻者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或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重者血便、血尿等,常伴有寒战、发热、全身乏力、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等。 停药预后良好,死亡率低于5%。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1. 由免疫机制所致; 2. 由于骨髓巨核细胞中毒引起(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全血减少; 3. 直接破坏血小板引起(如瑞斯托霉素)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1.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等) 3. 抗生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4. 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 5. 其他(肝素、硝酸甘油、地西泮等) 药源性血小板少症的防治: 1. 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 2. 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3. 严重出血者选用皮质激素(泼尼松)或输注全血或血小板治疗,有血栓者不可输血小板; 4.及时治疗便秘、咳嗽,防止颅内压增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