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卫生2YP)
五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Common Air Pollutants Sulfur Dioxide(SO2) Particulate Matter(PM) Nitrogen Oxides(NOX) Carbon Monoxide(CO) Ozone (O3) Lea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 dioxin 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 Particulate Matter(PM) PM10:inhalable particulate(IP) PM2.5: 来源:自然界 燃料燃烧 工业生产 扬尘 健康影响 1.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机械堵塞:堵塞肺部局部组织 局部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 载体作用:吸附有害气体刺激或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机能受到损害,发生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 增加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导致呼吸系统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2.颗粒物的致癌作用 有机提取物有致突变性。 有机提取物可引起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含有多种致癌物和促癌物。可在大鼠、小鼠诱发皮下肉瘤、皮肤癌以及肺癌等。 颗粒物的致癌活性与其多环芳烃含量有关。 3.颗粒物对健康的其他影响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 污染对人群死亡率有急、慢性影响。 PM2.5浓度的升高与冠心病人的心肌梗塞发作和房性早搏发生有关。 4.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1)颗粒物的粒径: 粒径小沉降速度慢,易吸收 粒径大小与进入呼吸道有关: 5 μm 上呼吸道; 5 μm 细支气管、肺泡; 0.4μm 自由出入 (2)颗粒物的成分: (3)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 (4)其他: 中国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现状 全国监测统计的343个城市,60.0%城市颗粒物PM10浓度超标。 113个重点城市中,64.6%的城市超标。其中37.7%的城市超过三级标准。 有308个城市总悬浮物平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南值(0.09mg/m3),占统计城市的95.7%。 颗粒物污染是当前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因素。 3.Nitrogen Oxides(NOX) NOX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作用:氮氧化物难溶于水,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小,而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长期慢性刺激易引起COPD。 2.NO高浓度时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障碍; 3.NO2 在血液中与铁生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输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缺氧,对心、肝、肾都会有影响,同时NO2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4.形成光化学烟雾和硝酸雾。 NOX的危害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1.光化学烟雾:地面臭氧浓度升高 2.酸雨:硝酸雾 3.平流层臭氧损耗:氧化亚氮 4.全球气候变暖:氧化亚氮 对生态系统的危害:N沉积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陆地、湿地、地下水系的酸化和毒化。 4.Carbon Monoxide(CO) 对健康的影响:缺氧 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高210倍,解离速 度慢3600倍 心血管系统:心肌细胞退行性病变、类脂质沉积 神经系统:行为改变、工作能力下降 脑缺氧、脑水肿、脑血循障碍 胎儿:比母体更敏感,记忆力损伤 血中COHb含量与CO急性中毒症状的关系 5. ozone(O3) 二次污染物、强氧化剂、 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90%) 自然本底的O3浓度很低:0.4~9.4μg/m3 机动车 NOX、 HCs O3 健康效应: 眼睛: 刺激作用 呼吸系统:刺激作用、固有疾病恶化、肺水 肿、肺气肿 全身影响:致敏、缺氧、甲状腺功能损害、骨 骼早期、钙化、加速衰老 致突变: 强氧化剂,DNA、RNA结构受损 来源 工业污染 汽车尾气 食物 含铅涂料、儿童玩具、餐具、书籍 铅的代谢 1.吸收途径 呼吸道和消化道 呼吸道的吸收效率为30 ~ 50%。成人消化道吸收率为6~20%,儿童和孕妇消化道吸收率为50%。 2.分布 交换池:血液和软组织(肝脑肾),占5 ~ 10%。这部分铅大多数在25~35天左右转移到硬组织(骨骼、牙齿)中,汇入储存池。 储存池:骨骼、牙齿 儿童铅中毒的主要特点: (1)儿童的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比较高; (2)儿童的血脑屏发育尚不完全,导致铅 的神经毒性更敏感; (3)铅可选择性作用于儿童脑的海马部 位,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