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doc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早为人们所重视,国内外气象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而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也是我国气象工作者十分注意的一个问题。鉴于长江流域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这种影响更不容忽视。李秀芳 近年来,我们在长期预报工作中分析了青藏高原下垫面前期热力状况的变化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之间的关系。初步揭露了高原热状况对长江流域旱涝影响的若干事实,应用于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高原热状况指标 地球下垫面热力条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长期天气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表征下垫面热力状况,通常对于水下垫面以海水温度或冰况作为指标,陆下垫面以地温为指标。而对于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陆下垫面,有人用雪盖、雪线、冻土层或冰川等为指标。毫无疑问,这些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变比,是影响长期天气过程的一些重要因子。但是,这些资料比较短缺,应用于预报目前还有许多困难。 为此,本文应用地面气温场作为高原下垫面热状况的代替指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气温场共有许多明显的特点,特别是其等温线的分布有着不因季节变化而受到破坏的常定形式,是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机械阻挡作用与热力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用气温场来反映大地形的热力作用存在着稳定性和局地性的问题。对单站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平滑处理,采用时间平均气温和面平均气温作为指标。分析表明,平均气温与地温有较好的相关性,持续性也有明显提高。例如高原五站(拉萨、噶尔、斑戈湖、托托河和玉树,下同。)平均候温距平符号一般可持续5至8候,最长达14候。单站月平均气温也有类似性质。 二、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的几个事实 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说明高原热状况对长江旱涝的重要影响: (一)冬半年(上年9月至当年3月)高原地区平均候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丰枯的关系 分析各年高原五站冬半年平均候温的累积距平曲线,可以归纳为五种变温型: 升降型(I型):平均候温累积距平曲线半年内有一个明显的长波,先升后降。上升段在9月第一候至11月三、四候之间。随后有一个大约一个月左右的相对平稳阶段。从12月底开始,气温变化转为下降段,曲线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 全升型(II型):累积曲线没有明显的长波,但有一个上升趋势,其间可以叠加一些小振动。 波动型(III型):变温既无明显的长波振动,也没有升降趋势,而是以短波振动为主,累积曲线在横坐标上下摆动。 全降型(IV型)和降升型(V型):它们分别对应于全升型和升降型,而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对照一下长江流域历年梅雨期降雨量可以发现,冬半年高原五站平均候温变温型与当年长江梅雨等级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高原变温I型对应着长江流域的空梅或少梅(I级梅雨,梅雨总量在650毫米以下),变温V型对应着丰梅或涝梅(V级梅雨,梅雨总量在1500毫米以上)。而其余各变温型(II、III和IV型)与梅雨(II级梅雨,梅雨总量在651~850毫米,III级梅雨,梅雨总量在851~1100毫米,IV级梅雨,梅雨总量在1101~1500毫米)也有一定的关系。 表1 冬季高原变温型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关系 ? 不仅如此,有人认为日本的梅雨与冷害也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 (二)高原地区500毫巴高度场变化与长江流域各区汛期月降雨量的关系 考虑到温压场的对应关系,高原地区500毫巴高度场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热力作用意义。根据长江流域各区(依流域水系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上游干流、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和下游干流等十个区)汛期月平均雨量资料(各区所属站点的平均雨量)与前期欧亚500毫巴月平均高度场的相关分析表明,高原及其临近地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相关中心区。它说明高原及其临近地区高度场的变化对后期长江流域各区降雨的多少影响很大。从图2还可以看到,比较稳定的相关中心区有两个,一个就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西太平洋地区。我们认为相关区的这种分布不是偶然现象,它表明大地形下垫面热状况对长江流域旱涝的重要作用。 (三)高原地区八站月平均温度场与长江流域旱涝关系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高原地区月平均温度场与长江流域旱涝的关系。选取记录较长的拉萨、马多、玉树、昌都、海南、甘孜、理圹和康定等八站,计算了它们从上年1月至当年12月的逐月平均温度与长江流域旱涝指标(宜昌、汉口两站控制面积上的汛期总降水量和长江年最高水位等)的相关关系。发现高原各站与长江旱涝关系相当一致,八条相关系数曲线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这表明高原各站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分析高原温度与长江流域旱涝相关过程线可以看出,20年计算序列的最大相关系数达0.75,其信度达到0.001。相关性还表现了地区上的差别和时间上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