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术评论•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
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
陈忠纯
内 容 提 要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 日据时期,“台湾意识”
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
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
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
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
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
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关 键 词 “台湾意识” “台湾主体性” “台独史观” 台湾史研究
作 者 简 介 陈忠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成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副教授
“台湾意识”与台湾史研究有密切的关联。日据时期,“台湾意识”成为“国族认同”时,台湾的
知识分子便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对“故国”的追思。20世纪50年代,在反思“二二八”事件的过程
中,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
前后,台湾地区的“台湾意识”出现异化。①伴随着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否定“中国意识”、认
同“台湾主体性”的“台湾意识”逐渐在台湾社会蔓延,迅速渗透到包括台湾史研究在内的各种学术
思想领域。台湾史研究既是“台湾意识”力图改造的核心领域,也是塑造“台湾意识”不可缺少的重
要环节。台湾史研究在当局与民间的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显学”。但台湾史研究兴起的背
后 ,很大程度上是对战后30年以中国为本位、以汉人移民史为主的历史论述的挑战与背弃。部分
台湾史学者力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成为
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 本文得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 002)的资助。
① “异化”的概念,借用自陈昭瑛的论述,这里用以指“台湾意识”脱离“中国意识”,成为“台独意识”。参见陈昭瑛《论台湾
的本土化运动个文化史的考察》,《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版,第 138—141页。
140
陈忠纯/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
一 、 “台湾意识”的产生、流变与分化
“台湾意识”最初是台湾民众在历史上产生的一种自我认同意识。众所周知,由于台湾海峡的
阻隔,大陆居民迟至明清时期才大规模移民台湾,并经历了从祖籍地认同到定居地认同的漫长过
程 。 一 般认为,作为一种乡土地域的自我意识,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后,“台湾人”的认知才在台
湾的大陆移民群体中形成。但不久后,在乙未反割台斗争中,原本文教相对落后的台湾绅民却激发
出前所未有的爱国反抗精神,强烈感染了举国士民并影响了当时舆论。“公车上书”的发生,便不
能忽视台民的作用。光绪帝谈及台民意欲死守台湾时,曾喟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
下主? ”® 《申报》则言台民的抵抗所展现的爱国精神,将让列强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人,“乃始知中
国之民,固大有可用也。始之轻中国者,安知后日不从而重中国乎”。②
台湾民众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台湾意识”进一步强化。 日据时期,“台湾”不但是
台湾民众的自我认知,还是台湾民众抗日、反日的共同符号。③ 从 1895年的“台湾民主国”开始,直
至 20世纪30年代初的“台湾自治联盟”等 ,各种以“台湾”为名的组织、刊物层出不穷。 日据时期
台湾士绅以“台湾”为号召,目的是与“日本”区隔,抵抗日本对汉文化的压制和对台湾人的剥削。
日本统治者也深知,台湾人的民族意识终归是“汉民族意识”,“视中国为祖国”,所谓“台湾是台湾
人的台湾”之类的观点,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辞。® 当时台湾民族运动虽然有“祖国派”和“自治
派”之分,前者将台湾的解放寄希望于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后卡里莫夫时代”中亚地缘政治新变化——基于乌哈合作的分析视角.pdf
- “三服务”增强社区党建“三力”_徐永.pdf
- 1918年前德国的殖民体制与殖民.pdf
- 被遗忘的海上马车夫_荷兰1047型战列巡洋舰小传1.pdf
- 被遗忘的红色巨兽——苏联“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简史1.pdf
- 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张盛发).pdf
- 从战后青岛反美看中美两国民族主义_省略_以驻青美军与民众冲突为中心的考察_张维缜.pdf
- 当代俄罗斯国家节假日体系:仪式发明和传统再造.pdf
- 对东正教两大常识的误读([日]松里公孝 阎德学).pdf
- 俄罗斯创新的规模报酬动态与政策导向型表现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