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pdf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术评论•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 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 陈忠纯 内 容 提 要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 日据时期,“台湾意识” 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 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 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 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 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 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关 键 词 “台湾意识” “台湾主体性” “台独史观” 台湾史研究 作 者 简 介 陈忠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成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副教授 “台湾意识”与台湾史研究有密切的关联。日据时期,“台湾意识”成为“国族认同”时,台湾的 知识分子便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对“故国”的追思。20世纪50年代,在反思“二二八”事件的过程 中,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 前后,台湾地区的“台湾意识”出现异化。①伴随着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否定“中国意识”、认 同“台湾主体性”的“台湾意识”逐渐在台湾社会蔓延,迅速渗透到包括台湾史研究在内的各种学术 思想领域。台湾史研究既是“台湾意识”力图改造的核心领域,也是塑造“台湾意识”不可缺少的重 要环节。台湾史研究在当局与民间的支持下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显学”。但台湾史研究兴起的背 后 ,很大程度上是对战后30年以中国为本位、以汉人移民史为主的历史论述的挑战与背弃。部分 台湾史学者力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成为 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 本文得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 002)的资助。 ① “异化”的概念,借用自陈昭瑛的论述,这里用以指“台湾意识”脱离“中国意识”,成为“台独意识”。参见陈昭瑛《论台湾 的本土化运动个文化史的考察》,《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版,第 138—141页。 140 陈忠纯/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 一 、 “台湾意识”的产生、流变与分化 “台湾意识”最初是台湾民众在历史上产生的一种自我认同意识。众所周知,由于台湾海峡的 阻隔,大陆居民迟至明清时期才大规模移民台湾,并经历了从祖籍地认同到定居地认同的漫长过 程 。 一 般认为,作为一种乡土地域的自我意识,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后,“台湾人”的认知才在台 湾的大陆移民群体中形成。但不久后,在乙未反割台斗争中,原本文教相对落后的台湾绅民却激发 出前所未有的爱国反抗精神,强烈感染了举国士民并影响了当时舆论。“公车上书”的发生,便不 能忽视台民的作用。光绪帝谈及台民意欲死守台湾时,曾喟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 下主? ”® 《申报》则言台民的抵抗所展现的爱国精神,将让列强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人,“乃始知中 国之民,固大有可用也。始之轻中国者,安知后日不从而重中国乎”。② 台湾民众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台湾意识”进一步强化。 日据时期,“台湾”不但是 台湾民众的自我认知,还是台湾民众抗日、反日的共同符号。③ 从 1895年的“台湾民主国”开始,直 至 20世纪30年代初的“台湾自治联盟”等 ,各种以“台湾”为名的组织、刊物层出不穷。 日据时期 台湾士绅以“台湾”为号召,目的是与“日本”区隔,抵抗日本对汉文化的压制和对台湾人的剥削。 日本统治者也深知,台湾人的民族意识终归是“汉民族意识”,“视中国为祖国”,所谓“台湾是台湾 人的台湾”之类的观点,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辞。® 当时台湾民族运动虽然有“祖国派”和“自治 派”之分,前者将台湾的解放寄希望于祖

文档评论(0)

shazex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