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调节池;1.调节池的作用;2.调节池的设置;3.调节池的设计计算1)水量调节池;集水池
;;(1)出水累计曲线OA,其斜率即为平均出水流量。
(2)水量调节池的容积确定:V(m3)
V=DB+CE
;曲线下在T小时内所围的面积,等于废水总量WT(m3)。;2)水质调节池;外加动力调节;水泵强制循环搅拌;预曝气的作用;机械搅拌;;;16;17;差流方式调节池;例2:已知某化工厂的酸性废水的平均日流量1000m3/d,废水流量及盐酸浓度列于下表,求6小时平均浓度和调节池容积? ;均质均量调节池;第二节 筛 滤;组成:;1. 格栅的分类;1.格栅的分类;格栅栅条
断面形状;自动机械格栅;XG型旋式格栅除污机;上海石洞口污水处理厂;弧形格栅除污机;2.格栅的设计;1.格栅的间隙数量n:
式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e-栅条净间隙,mm;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m/s;;4.格栅的总建???长度L
式中:L1-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
长度,m;
其中:B1-进水渠道宽度m;
α1-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展开
角度,一般α1=20°;
L2-格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
处的渐窄部位的长度,一般
L2=0.5L1 ;
H1-格栅前的渠道深度,m。;平均日流量(L/s);选择栅条间距;一方面泥沙不至于
沉积在沟渠底部;污水过栅条
间距的流速;栅前渠道内流速:0.4~0.9m/s
过栅流速:0.6~1.0m/s
栅前倾角:30~45 ° ,90°
水头损失一般为:0.08 ~ 0.15m;
栅渣量标准:
间隙16~25mm:0.10~0.05m3栅渣/103m3污水
间隙30~50mm,0.03~0.01m3栅渣/103m3污水
栅渣含水率70~80%,容重750kg/m3
当栅渣量>0.2m3/日,则应采用机械清渣;表1 栅条基本参数与尺寸;失败设计
(栅渣设在一层,需要吊车);筛网;筛网的各种形式;水力筛网;破碎机;填埋
焚烧(820℃以上)
堆肥
将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例题;第三节 沉淀理论;初沉池;1. 沉淀类型
2. 沉淀理论基础
3. 理想沉淀池
4. 絮凝实验;1. 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干扰,分层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压缩沉淀: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2. 沉淀理论基础—自由沉淀实验;1)自由沉淀实验;;57;58;μ是水的动力粘度。;颗粒沉降速度uS影响因素:
颗粒us下沉
悬浮状态;
颗粒us上浮 浮上法
正比,
反比,
实际颗粒要增加球形修正系数;例题1:;2)自由沉淀实验;2)自由沉淀实验;常规计算方法;图解积分法;沉速分布曲线;2)自由沉淀实验;例题2;2. 絮凝沉淀;絮凝实验记录表;2. 絮凝沉淀;Et:沉淀时间 t0 时内水深H处u ≥u0 颗粒的去除百分数
ΔE:不同水深处u<u0的颗粒去除率增量
hi:不同去除率增量之间的平均水深
ui:水深hi处的颗粒沉速
u0:水深H处的颗粒沉速;例题3;3. 理想沉淀池;3. 理想沉淀池;⑴ 平流理想沉淀池;⑴ 平流理想沉淀池;⑴ 平流理想沉淀池;⑴ 平流理想沉淀池;⑴ 平流理想沉淀池;⑵ 圆形理想沉淀池;⑵ 圆形理想沉淀池;⑶ 理想沉淀池实际沉淀池;⑶ 理想沉淀池实际沉淀池;⑶ 理想沉淀池实际沉淀池;⑶ 理想沉淀池实际沉淀池;3. 理想沉淀池;第四节 沉砂池;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排沉砂方便等优点。 ;1、平流式沉砂池-设计;1、平流式沉砂池-设计;平流式沉砂池-计算公式;平流式沉砂池-计算公式;平流式沉砂池-计算公式;平流式沉砂池-排砂装置;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构造;曝气沉砂池-工作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