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人口与经济
1998年第3期 入口与经济 No.3,1998
(总第108期) POPULATIONE∞NOMICS (Tot.No.108)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_严吝平
摘要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
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
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
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
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
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闻人口迁移量
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响,经济发
展水平或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只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非决定因素,距离的远近和成
长率水平的相对差异分别对省际人口迁移量有负面和正面影响,但并非十分重要。
作者 严善平,男,1963年生,1991年毕业于El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获农学博
士学位(农业经济学)。现任日本桃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一、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致使就业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
式是离土不离乡,而进入90年代以后,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的地区间劳动力转移也加
快了速度。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的大规模人13迁移,不仅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
时,对推进城市传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内地农民收入
和缩小地区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政府在人13抽样调查和普查中列入了地区间人口迁移的调查项
目,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以及学者也对人13、劳动力的地区间转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使我们对地区间人口迁移的规模、流向、方式、迁移主体的个人属性和地域属性等等有了深入
的理解。【31 .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90年代地区间人13迁移的实态进行定量描述,并对地区间人口迁移
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的分析主要依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必要时也利
用以前的各种人口调查资料或其他经济统计资料。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首先对几次人
·
3 ·
口调查中迁移人口的定义进行检讨,在此基础上,分析过去十几年中地区间人口迁移的规模和
方向、人口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分布状况;第二,建立人口迁移模型,对
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
二、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
1.人口调查中的迁移人口
而把地区间的人口迁移状况纳入调查表始于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但是,因为在1987年和
199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加进了人口迁移的有关项目,并且调查的对象从调查
据。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每次调查赋予迁移人口的概念都有些微妙的差别,所以,在对迁移人
口的规模进行纵向比较时,有必要消除概念不同所带来的不可比成分。我们对1987年1%人
的有关项目进行整理发现(参照表1):①三次人口迁移调查在时间上并不衔接,1990年7月至
9月没有作为对象;②迁移人口的移动空间不一致,A调查和C调查定义为离开户口登记地6
个月以上,而B调查为离开户口所在县市1年以上;③B调查以5岁以上人口为对象,而A调
查和C调查对此没有限制;④在A调查和C调查中要求迁移者填写迁入现住地的具体时间,
而B调查却没有这个项目;⑤A调查和B调查中有迁移原因的调查,而C调查却没有;⑥在迁
移范围方面,从A调查和C调查中可以知道县内乡外、省内县外和省际间三个层次的情况,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