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华能硗碛水电站首部枢纽帷幕灌浆试验施阳工组织设计(调整3排孔).docVIP

四川华能硗碛水电站首部枢纽帷幕灌浆试验施阳工组织设计(调整3排孔).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华能硗碛水电站首部枢纽帷幕灌浆试验施阳工组织设计(调整3排孔)

PAGE 四川华能硗碛水电站 首部枢纽基岩帷幕灌浆试验 工艺技术研究说明书 四川准达岩土工程公司 批 准:杨俊志 审 查:崔金海 校 核:杨俊志 编 写:杨俊志 冯杨文 目 录 TOC \o 1-4 \h \z \t 标题 4,4,标题 5,1 HYPERLINK \l _To1 工程简介 PAGEREF _To\h 1 HYPERLINK \l _To2 坝址区主要地质条件 PAGEREF _To\h 1 HYPERLINK \l _To3 试验指导思想 PAGEREF _To\h 3 HYPERLINK \l _To4 试验目的 PAGEREF _To\h 3 HYPERLINK \l _To5 试验技术要求 PAGEREF _To\h 4 HYPERLINK \l _To6 室内浆材试验 PAGEREF _To\h 4 HYPERLINK \l _To7 帷幕灌浆试验布置 PAGEREF _To\h 4 HYPERLINK \l _To8 帷幕灌浆试验施工工艺 PAGEREF _To\h 8 HYPERLINK \l _To9 试验成果 PAGEREF _To\h 25 HYPERLINK \l _To10 施工进度计划 PAGEREF _To\h 26 HYPERLINK \l _To11 资源投入 PAGEREF _To\h 26 HYPERLINK \l _To12 工程质量保证 PAGEREF _To\h 27 HYPERLINK \l _To13 施工安全保证 PAGEREF _To\h 28 HYPERLINK \l _To14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PAGEREF _To\h 29 PAGE 30 四川华能硗碛水电站首部枢纽基岩帷幕灌浆试验工艺技术研究说明书 1 工程简介 硗碛水电站是宝兴河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工程,坝址位于宝兴县硗碛乡下游约1km的东河上。工程区右岸有夹金山公路通过。 电站拟采用碎石土心墙堆石坝长隧洞引水发电,正常蓄水位2140m,最大坝高123m,总库容约2亿m3,总装机容量240MW。 电站首部枢纽由拦河大坝、泄洪洞、放空洞等组成。拦河大坝坝基及坝肩岩土体抗渗性能较差,设计采用防渗墙和帷幕灌浆进行全封闭防渗处理。为此,需要在帷幕灌浆正式施工前进行帷幕灌浆试验,获得充分的工艺参数,指导帷幕灌浆施工。 2 坝址区主要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2.1.1 基岩 分布于坝址左右岸及谷底,由志留系下统(S1)灰黑色炭质千枚岩与变质砂岩组成。根据其工程特性自下而上分3个岩性段,下段为炭质千枚岩(S11),中段为炭质千枚岩与变质砂岩互层(S12),上段为炭质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S13)。 1)炭质千枚岩主要矿物成分由绿泥石、石英、石墨及绢云母组成。 2)变质砂岩由白云石、绿泥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 2.1.2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包括坝基河床覆盖层、坝肩古河道堆积层及崩坡堆积层。 1)坝基河床覆盖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层,第①层为含漂卵(碎)砾石层(fglQ33-1)、第②层为卵砾石土(al+PlQ11-1)、第③层为块(漂)碎(卵)石层(al+PlQ41-2)、第④层为含漂卵砾石层(alQ42)。 2)坝肩古河道堆积层:分布于两岸坝肩。上部为碎砾石土,下部为含砾粉细砂土。 3)崩坡堆积层(Col+dlQ4):块碎石土,分布于坝址两岸谷坡。 2.2 岩土体透水性及分布 2.2.1 变质砂岩透水性相对较好;炭质千枚岩透水性较弱,构成相对隔水层,但在构造破坏和风化卸荷较强的岸坡及谷底浅表部位,则失去了隔水性能,形成相对统一的透水岩体。 2.2.2 大量的钻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明,坝址区岸坡及谷底浅表部位岩体具强~弱透水性;坝址区岩体透水性总体具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1)强透水带(q100Lu),左岸垂直深度小于40m,右岸小于65m,河床(除覆盖层外)小于10m;

文档评论(0)

189****664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