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名程勘察报告.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物保护工名程勘察报告

PAGE PAGE 6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 概述 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城区西北部,是长江边的一块丹霞石,在两汉时名赤壁、赤岸,俗称赤鼻山。元明时期,因地方行政名称,人们习惯以“黄州赤壁”称之。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景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谪居黄州,改名“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始建于西晋,迄今1700余年。赤壁历经四次战火,建筑物屡毁屡建,现存的古建筑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占地3.67公顷,随地势高低布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高西低,依次为:栖霞楼、问鹤亭、涵晖楼、挹爽楼(含碑阁)、留仙阁、二赋堂、石字藏、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这些古建筑皆以院落、景门相连,巧嵌于红色的峭壁石矶之上,建筑纤巧空灵,转折变化于咫尺之间,与地形浑然一体,形成一步一景,引人入胜,极富山水楼阁之胜。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长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创作了诗、词、文、赋数百篇,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月梅图》等。这些作品在明、清时被人摹刻成碑,镶嵌在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之中。此外。苏轼贬谪惠州时创作的《佛寿图》以及晚年书写的《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行香子·清夜无尘》等书画作品也被明清人士摹刻成碑,也完好地保留在赤壁。据统计东坡赤壁有苏轼书画碑刻139块,居古今名人个人书画碑刻之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杨守敬亲自选刻的126块《景苏园帖》石刻,是数量最多、文物真实性最高,质量最好、书体最完备的苏轼墨迹石刻,全国罕见。 除苏轼的书画作品之外,东坡赤壁内现保存有北宋人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郭凤仪,清代康熙皇帝、李鸿章、刘墉、叶志诜、刘维桢、程之桢、杨寿昌、杨守敬,民国徐世昌、程明超、李开铣、萧耀南、范之杰等人的书画碑刻。这些碑刻刻功细腻,笔力雄健,气度恢宏,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 历史沿革 东坡赤壁原名赤壁、赤岸,因其山色赭赤、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矶头断岸临江、状若悬鼻,俗名赤鼻山。早在二千年前,赤壁就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为世人称道,并载入汉人枚乘的《七发》与桑钦的《水经》之中。 赤壁最早的建筑是西晋初年的龙骧将军蒯恩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在赤壁山的南端建造的“横江馆”。从此,素以自然景观闻名于世的赤壁成为骚人墨客登临凭吊的游览胜地。 隋唐时代,赤壁之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中最为知名者,是唐人刘胤之筑建的四望亭与无名氏修筑的月波楼、涵晖楼。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大文学家王禹偁贬为黄州刺史,他在黄州城西北隅的子城上增建了两间小竹楼,并为此写下了《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简称《竹楼记》)。楼以文传,本来很简陋的两间小竹楼,成了黄州赤壁之上著名的名胜,一跃而成为当时赤壁之上的四大名楼之一。 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一场战火将赤壁之上的所有楼台亭阁化为灰烬,历时千年的古代建筑物及历代留存的书画碑刻荡然无存。 其后元、明、清三代都进行过重修,但又屡次毁于战火。 清代康熙初年,黄州知府“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重修赤壁,建屋宇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刻于堂中,取名“二赋堂”,时隔50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再次扩建赤壁,因景仰苏轼的宏才馨德,始将“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东坡赤壁”自此取代了“黄州赤壁”,流传千古。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冈人刘维桢出巨资重修赤壁,依郭朝祚旧例,仍将门额题为“东坡赤壁”,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赤壁景物。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寿昌出资,聘请杨守敬亲自选刻的苏轼墨迹《景苏园帖》石刻126块,不久杨寿昌辞官归田,又因家境困难,便将《景苏园帖》石刻126块抵押给当铺,不久这批石刻便杳无音信。 民国十四年(1925年),湖北总督萧耀南捐资修葺赤壁,新建挹爽楼、喜雨亭。此时萧耀南听到一个重大得消息,销声匿迹的126块《景苏园帖》石刻已由某外商购得,并准备装船运往国外,萧耀南立即筹集巨额资金从外商手中将这批国宝购回,并将其镶嵌于挹爽楼下层四壁,取名为碑阁。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极为重视东坡赤壁的保护和建设。 1950年,黄冈专署拨款并组织专班维修赤壁。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东坡赤壁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9月,黄冈地区东坡赤壁管理处成立。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东坡赤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 苏轼谪居黄州是其人生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赤壁是激励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的风水宝地,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与历史纪念意义。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有“旷古奇才”的美誉。他博学多才,雄视百代,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苏轼在黄州,其文学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谪居四年,他创作词约六十六首

文档评论(0)

150****4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