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绪 论
两千多年来,逻辑学是一 门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不断发
展和完善的科学。最初,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并不叫逻辑学。
在中国古代,叫 “名”学、 “辩”学,在印度叫因明;在希腊
叫辩证法。一直到了十三世纪,才有人把 “逻辑” 这
个词固定下来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才有人用 “逻辑 ”作为
书名。逻辑科学发展到今天,不仅有 以研究抽象思维或理论
思维为对象的逻辑学,也开始出现以研究形象思维 (“艺术思
维 ”等 )为对象的逻辑学 。我们所说的逻辑科学是指包括形
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应用逻辑的科 学 。这就是说,逻辑学既
研究反映对象 “是什么 ”或 “不是什么”的理论思维,又研
究实践该 “怎样做 ”或 “不怎样做 ”的理论思维 。为 了强调
后者,我们称之为指导实践的思维 。所 以逻辑科学的研究对
象,是理论思维和指导实践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维规
律 的应用 ,便是思维方法。
应用逻辑学作为新兴的逻辑科学,是社会发展 的必需,
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也是逻辑科学 自身发展 的必然 。它方
兴未艾,前途不可限量 。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本书为 了积极
做到面 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 向未来,特在系统论述初等
逻 辑(形式逻辑 )与 高等逻辑(辩证 逻辑 )的“纯逻辑 ”某 础
上,简明地论述了应用逻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发生发展的
第 2 页
辩证过程 、应用逻辑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并对现行应用逻辑
学的特点作 了分析和说 明。
一 思维形式与思维运动的体系
理论思维的特征
为 了说 明当代理论思维与当代逻辑学的辩证关系,我们
先一般地论述理论思维的特征。
理论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就是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
学批判〉导言》中说的:“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 ”,以及判断、
推理等 的“过程 ”,“这种形式是不 同于对世界 的艺术 的、宗教
的、实践一精神 的掌握 的” 。恩格斯对于理论思维 曾经作 了
历史 唯物主义 的论证 。他说:“每一 时代 的理论 思维 ,从而我
们时代 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 同的时代具
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
学一样 ,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 的历史发展 的科学。而
这对于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第
一,思维规律的理论决不象庸人 的头脑关于 ‘逻辑 ’一词所想
象的那样,是一成不变 的 ‘永恒真理 ’。形式逻辑本身从亚里
士多德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激烈争论的场所 。……然而恰好辩
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 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
它才能为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 ,为 自然界中的普遍联
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 比,
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
(一 )认识与思维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卷 ,第 页 。
第 3 页
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的,它转过来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 。
感性认识是 由感觉器官直接 (或通过工具)接触客观对象从
而取得感性知识材料 ,它的主观形式一般认为是感觉、知觉
和表象。理性认识就是思维及其产品。思维是人的头脑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出反映对象本质 的思维形式,它并且
要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包含的知识 ,制作 出指导实践的计划 、
方案等新 的思维形式 。也就是说,思维在实践和感性材料 的
基础上 ,不仅解决对象 “是什么 ”或 “不是什么”的问题 ,
而且还要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知传链电子书
- 新时代地方高校教育扶贫大有可为-[共6页]-202-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习近平精准脱贫理论实施路径的思考与探索-[共9页]-193-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立足教师教育特色,续写“援藏良驹”荣光-[共11页]-182-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开放办学 内涵发展 文化引领 服务社会-[共13页]-169-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及返贫防控有章可循-[共9页]-160-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教育帮扶: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路径选择-[共13页]-147-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民族地区绿色减贫评估-[共23页]-124-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新时代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研究-[共12页]-112-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高质量脱贫需要高质量教育扶贫-[共18页]-94-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 乡村薄弱学校改进路径探索-[共11页]-83-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兴洲 白晓 张琦 主编.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