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盈虚理细推不寐鸡报晓-『瑞桃斋诗话』.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盈虚理细推不寐鸡报晓-『瑞桃斋诗话』

PAGE 30 林美秀 盈虛理細推 不寐雞報暁-《瑞桃齋詩話》文本的媒介特質與我族建構 PAGE 29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 第三十五期 民國九十五年 Journal of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Vol. 35 (2006), pp.15-32 盈虛理細推 不寐雞報曉- 《瑞桃齋詩話》文本的媒介特質與我族建構 收稿日期2005年12月;接受日期2006年3月。 本文為國科會專題研究--吳德功《瑞桃齋詩話》研究系列之一。 林美秀* * 林美秀: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2 此處所謂「近代」,係「晚清」泛稱,大約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3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號鄉溪,道光進士,為林則徐族人,與魏源交善。除《射鷹樓詩話》,尚著有《小石渠閣文集》《海天琴思錄》等。(詳蔡振楚 , 1988,頁327)。 4 《射鷹樓詩話》二十四卷,清咸豐元年(1851)家刻本,為林氏積十餘年搜輯所得,大量篇幅記述鴉片戰爭史實,表彰抗英愛國志士事跡,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詳同前揭文)。 摘  要 近代傳統漢語詩話,內容上展現一種跨域特質,詩話不必然話詩,文化面向擠壓文學範疇,取材不必然是文學史名家,分類、區域性的思維,成為詩話文類書寫的又一視域。日治初期吳德功《瑞桃齋詩話》是此一風尚的延續,他以臺灣為主體思維,傳統漢詩為題材,運用章法編排與策略性敘述等巧妙的設計,讓整冊文本透顯出臺灣漢文化傳統的淵源與演變,展現文學、文化、區域性的跨域特質。而此一別具史識的我族建構,源自於乙未臺灣改隸,面對歷史頓挫的無奈,知識份子生命安頓之道的思考,當他面對日人區別我族/他者,發現祖國清朝也是習焉不察的異族,又洞見回歸清國無望,無所選擇必須接受被殖民的命運。因此捨棄狹隘的種族觀念,從漢文化認同與維護的角度,建構族群集體記憶,據此清朝異族都可以融合為我族,日人同文同種更是如此。總之,這是一本因應特殊書寫意圖寫作的詩話。 關鍵字:《瑞桃齋詩話》、近代傳統漢語詩話、我族建構、文化認同。 壹、前言-近代傳統漢語詩話的跨域傾向2 文類是一種文體基調的區分,形式上可以從字法句法、章法結構、遣辭用韻等辨識,內容上可以就題材範疇、命題主軸等觀察,深層的內容風格往往也蘊含共同的韻致。因此,從文類的形成與發展觀察,文類作為表現媒介,既具有文學屬性,同時也與時代文化聲息相通。清代以前傳統漢語詩話文類,形式上以 「詩 +文」的體例呈現,內容方面或探討詩法、鑑賞名篇佳句,或敘本事、指陳得失,以指點、引導的方式,啟發讀者喚醒自身的美感想像,被視作漢語詩學理論,主要的面向是文學,文化是文學的潛在血脈。 近代傳統漢語詩話,形式上仍然維持「詩+文」的體例,但內容上則展現一種跨域的特質。道光年間福建侯官人林昌彝,3著《射鷹樓詩話》,4蔡振楚《中國詩話史》譽為新派詩話代表作,是「鴉片戰爭的史詩」(詳頁326)細究其故也是如此。如文本載錄英國傾銷鴉片之事: 中國以大黃茶葉救夷人之命,夷人反以鴉片流毒之物賺去中國財產,此天怒人怨,為天理所不容,人情所共憤!余嘗有詩云:但望蒼天生有眼,終教白鬼死無皮。家太傅少穆先生見之,為之贊賞累日。(卷一,轉引自同前揭書頁328) 蔡氏指出新派詩話相對於擬古、復古的舊派詩話而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強烈的愛國精神、銳利的批判鋒芒、提倡新詩鼓吹革命,(詳頁322-326)證諸此段文字的確可以看到作者強烈的愛國精神與銳利的批判鋒芒,但如此解讀猶且失之膚泛,針對詩話文類而言,詩話不必然話詩的跨域特質,才是新派詩話的「新」意。 觀此載錄「文」的背景敘述居多,「詩」則只「但望蒼天生有眼,終教白鬼死無皮」二句,文本的主題在於「文」,「詩」不過作為收攝佐證而已。所謂「鴉片戰爭的史詩」,從叙事結構而言宜是「史+詩」。如此作為漢語詩學理論的詩話則已然產生質變,文化面向提升擠壓到文學範疇,成為詩話文類書寫的又一視域。 除了叙事結構之外,另一跨域特質展現在「詩」的取材,作為漢語詩學理論的詩話,詩作取材縱使非文學史上的大家,至少亦為耳熟能詳的名家,林氏詩作亦為一時之選,但在文學史長河中,絕非大家或名家之流,而此處載錄跳脫此一文學史思維,採錄個人所作,其他「詩」的取材也就可見一斑。5 5 此處所謂「詩」的取材,係就詩的作者選錄的角度而言,不涉及詩歌體制之新舊。 貳、《瑞桃齋詩話》文本的媒介特質 一、臺灣屬性的思維 近代傳統漢語詩話的跨域特質,也展現在臺灣士人的詩話著作中,新竹王松(1868-1922)《臺陽詩話》偏離文學論述,轉向台灣文化記憶的建構,兼具有文學、文化、區域性的特質,是此一風尚的延續。而日治初期彰化宿儒吳德功(1846-1924)《瑞桃齋詩話》(199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