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礼政治哲学意蕴.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之“礼”的政治哲学意蕴 孔子之“礼”的政治哲学意蕴 涂良川 李爱龙 内容提要 孔子之“礼”阐释了“为国以礼”的“礼治”。孔子“从周”的“复礼”,不是简单 地回复周制,而是在赋予“周礼”人伦根基的前提下重建政治秩序。这是继“殷礼”损益“夏 礼”、“周礼”损益“殷礼”的又一次重大损益。孔子之礼的政治哲学强调,政治的稳定与权威 不在于外在权力的强制,而在于君子的人格个性与秉性执守。君子秉持、发挥内在性情的 “克已”是政治主体自我培育的人伦实践,并以此生成政治权威、践行政治义务。 关键词 礼 正名 为国以礼 涂良川,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副教授 130024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博士后 130012 李爱龙,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 130024 中国在“轴心时期”所实现的“哲学突破”甚为温和。孔子对“周礼”的伦理性改造及其政治哲学 的建构是这一时期哲学变革的重大事件。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坚持“吾从周”。礼,作为“表 演”身份和习俗的活动,关乎“立”;作为等级规范的形式,关乎“名”。礼以传统为基础,“是中国文化 [1] 的决定性的组织结构,并且规定了社会政治秩序。”孔子“从周”的“复礼”,并非以“周礼”已有的规治 来权衡现实世界,而是以“摄‘礼’归‘仁’”,建构“为国以礼”的“礼治”政治。因而,孔子从周之礼不仅 具有可以归为义、体现仁的个人修为意义,同时还具有构造社会治理结构的社会政治价值。他将周 礼的重心从外在的物质文饰转移到内在的自然性情,使其从“不下庶人”的政治手段转变为人人皆可 [2] 从而行之的伦理规范,从而创制了一套“技术细节稀薄”、“动机细节丰实”的伦理性指向的“礼治”。 孔子之礼的政治哲学,一方面通过“礼敬”来“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另面以“仁爱”来“设为礼乐 [3] 揖让以涵养理性”,最终实现“以礼治国”。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中的分配正义及实践路径研究”(13CZX019);“中央高 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13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ZDA009)阶段性成果。 [1]〔美〕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09页。 - 12 -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哲学研究 一“、礼崩乐坏”的“复礼”重任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在孔子心中,周王之“礼”是社会的韵律和 节奏,其通过表演与执行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礼中,群体或者政治组织不外在于人自身,而 是执礼者自己。然而,春秋乱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礼崩乐坏”与“人心不古”是孔子对社会韵律的失调与生活节奏的混乱最为真 切的生存体验。因此,孔子怀念“周礼”的和谐、有序,怒斥春秋时代君臣“皆失其本”的社会现实,高 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遗忘周礼“礼义”的“礼仪”僭越之举是对礼的亵渎、对伦常的践踏和对国政的蔑视。 “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夫礼,国之纪也。(《国语·晋语四》)”对季氏的家庙庭舞,孔 子怒,“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三家者以《雍》为彻”,孔子质问“‘相维辟公,天子穆 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不合仪法、改变内涵的礼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