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3.3 库仑滴定法 3.3.1 原理 煤样在催化剂作用下,在氧气流中燃烧,硫生成SO2并被净化的空气流带到电解池内,被其中的 I2氧化为H2SO4,导致溶液中的I2浓度降低,而I-浓度增加,指示电极的电位发生改变,仪器发生电解反应,又生成I2,使电解液回到平衡状态,根据电解过程所消耗的电量及法拉第定律求得试样中全硫的含量。 3.3.2 仪器与试剂 (1)高温燃烧炉 卧式单管炉。一般以硅碳管为加热元件,炉内装石英制异径管,耐温1300℃以上。其出口处填充玻璃纤维棉和硅酸铝棉,以防止燃烧产生的灰尘堵塞玻璃融板。 (2)空气供应及净化装置 由电磁泵和净化管组成。 (3)电解池和电磁搅拌器 电解池高120-180mm,容量大于400mL,内有铂电极和碘指示电极 * * 3.3. 测定步骤 (1)将高温炉加热至(1150±5)℃,开动供气泵和抽气泵,调节气流量。在抽气状态下,将300mL左右的电解液加入电解池内,启动电磁搅拌器。 (2)终点电位调整试验: 在瓷舟中放入少量非测定煤样,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测定,直到实验结束后积分显示器的显示值不为零。 (3)称取0.05g(精确至0.0002g)煤样于燃烧舟中,覆盖三氧化钨,将瓷舟置于送样的石英托盘上,开启进样程序控制器,煤样即自动送进炉内。库仑滴定随即开始。 气路 由电磁泵和气体净化管组成。供气量约 1500mL/min,抽气量约1000mL/min。净化管内 装氢氧化钠和硅胶。 3.4.1 送气路线图 3.4. 气路图 硅 胶 氢 氧 化 钠 电磁泵 大气 1500mL/min 高 温 炉 3.4.2. 抽气路线图 3.4.2. 电 解 池 硅 胶 流 量 计 电磁泵 1000mL/min 大气 1. 发热量的定义和单位 1.1 定义:单位质量的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所放出的 热量。 1.2 单位:焦耳每克 J/g ; 兆焦每千克 MJ/kg 卡每克 cal/g 1.3 单位换算:1MJ/kg=1000J/g, 1cal/g=4.1816J/g 注:这里的卡是“20℃卡”,即一克水从19.5℃ 升 高到20.5℃ 所吸收的热量。 四 煤的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它是燃烧设备热工计算的基础。燃烧工艺过程的热平衡、耗煤量、热效率等的计算,都是以所用煤的发热量为依据的。在设计电厂锅炉和蒸发量大的各种高压锅炉时,也需要根据煤的平均低位发热量来考虑锅炉种类、型号、燃烧方式等。 在中国煤分类和中国煤层煤分类中,列为低阶煤的分类指标或辅助指标。如褐煤与烟煤分界采用恒湿无灰基(30℃相对湿度为96%)高位发热量Qgr,MHC,af=24MJ/kg为界值,24MJ/kg的为烟煤,24MJ/kg为褐煤。划分为褐煤后,根据透光率PM=30~50%为二号褐煤,〈30为1号褐煤。 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是评价动力煤质量的最主要的指标。在对外贸易中,动力煤常已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计价依据。 2. 发热量测定意义 3.1 何为弹筒、高位和低位发热量? 煤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煤燃烧放出的热量就是煤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而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仅与参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组成与状态有关,还与产物的组成和状态有关,另外还与反应所处的压力等条件有关。所以提到所谓煤的发热量就应当说明是什么状态的煤在什么条件下与氧气怎样燃烧反应,得到什么状态的什么产物所放出的热量,才算完整。 3. 弹筒、高位和低位发热量 在试验室条件下测定煤的发热量时,煤的状 态和燃烧条件(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在充有 过量的氧气的氧弹内完全燃烧)都是固定的,可 以变化的就是产物的组成和状态。因此,根据煤 炭在充有过量的氧气的氧弹内完全燃烧后其产物 的组成和状态不同,将煤的发热量区分为三种发 热量。 弹筒发热量 Qb 发热量 高位发热量 Qgr 低位发热量 Qnet 发热量 燃烧产物 弹 筒 O2、N2、CO2、HNO3、 H2SO4、液态水、固态灰 高 位 O2、N2、CO2、 SO2、 液态水、 固态灰 低 位 O2、N2、CO2、 SO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