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铜器
1.伏鸟双尾青铜虎
在虎背上伏一只小鸟,神态安祥,虎不惊鸟,鸟不惧虎,鸟虎相融,浑然一体,它寓意着甲骨文所记“虎”方国所在,玄鸟则是中原商族的徽图。故而偌大的老虎,才如此驯服地卧于雀下。(朱穗娜)
2.乳钉兽面纹虎耳青铜鼎
通高97厘米,中国南方体形最大的铜鼎。立耳上各卧一虎,低头,竖耳,怒目,虎牙利齿,塌背伏地,屈服足弓,尾端上卷。鼎身四个转角处各装饰一组兽面,外卷角,方目。鼎足上半部浮雕羊角兽面,羊角卷曲,以勾戟状高扉棱为鼻。兽面纹,又称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传说是东海龙王第九个儿子。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饕餮纹在商朝无处不在,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推崇的形象,无论是食器,还是酒器、乐器、武器、其形象几乎是全覆盖,似乎代表着威严、雄劲,代表着驱魔降妖的力量,代表着神灵。(杨盼盼)
3.四足甗王
甗为蒸煮器,作用相当于如今的蒸锅。这件四足铜甗,重78.5公斤,体态气势雄浑,奇美诡异,为迄今所发现甗中最大者,有“中华甗王”之称。它采用四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两个圆形立耳上方的两头小鹿身披鳞片,一雄一雌,回首相顾。四足甗在商代不常见,出土时代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杨婷)
4.侧身羽人玉佩饰
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背脊厚1.4厘米,前胸厚0.8厘米。叶腊石制,棕褐色,蜡状光泽,不透明,无瑕疵。作侧身蹲坐状,两侧面对称。整件羽人为人鸟合一的形状。首先是一人作侧身蹲坐状,双臂拳屈于胸前,像是在祈祷。然后,人的身上又有许多鸟的特征,我们先看羽人的鼻子,非常像鸟的钩喙的形状。再看羽人的头顶上,顶着一突胸的鸟形高冠。尤其是在羽人的腰腿部琢有一对翅膀。人鸟合一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土著民族对鸟图腾的崇拜。而这件羽人工艺最难的地方却是体现在身后的三个环体相扣的活链,其形状、大小、精细几乎相同,又灵活自如,没有丝毫链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活链制品,开启了两周玉佩活环技法的大门,为明清玉器活环长链流行的源头。可见当时琢玉工匠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而这件羽人出土于项链的顶端右侧,即死者的头顶部位,说明这件羽人是死者生前的珍爱之物。
这件羽人造型神秘,亦人亦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它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侧身玉人浮雕饰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其间的明显区别:总的体态,玉人为侧身蹲踞状,羽人为侧身蹲坐状;玉人无冠或冠不甚高,羽人为高冠,且为一鸟形;玉人为高鼻或翘鼻,羽人的鼻不很明显;玉人张嘴,羽人尖喙钩状;玉人用双线雕技法雕琢出随造型变化而变化的线纹, 人虽也用线雕技法,但线纹少见,且琢出殷墟玉器上不见的羽翼。这些明显不同点,表明南方古代民族在仿殷商玉器时,更多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这些新因子决非是玉工们的随意创造,而是当地土著民族固有传统精神风貌的反映,是该地区远古土著先越民族鸟图腾和鸟崇拜的一种遗俗和变异。比之妇好墓的侧身玉人,新干的羽人更多的具有神人意味,它有机的把人、兽、鸟集于一身,想象丰富,构思精巧。(黄爱华)
5.神人兽面形玉饰
上古巫师最形象者:新干神人兽面形玉饰,其构图为嘴角两对外露的獠牙,上獠牙在外缘伸出下唇,下獠牙在内缘伸出上唇,高冠,其羽翎呈放射状。这是目前所见刻划巫师形象最早且清晰者。(朱穗娜)
6.双面神人头像
整件头像高53厘米,面宽14.5—22厘米,上銎长8.5厘米,下管长5.5厘米。它为一中空的扁平双面人首造型,额部宽,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两面均有中空的圆突目。竖耳上部尖,肥鼻,有双孔,高颧骨,张口露齿,两侧嘴角上翘,下犬齿外卷类似獠牙,其余齿呈铲形。头顶正中有圆管,用来插羽翼,头两侧各出一角,角端外卷,饰有阴线卷云纹,下有方銎,用来安装木柄,这样上管圆、下銎方正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整件头像显得神秘、狰狞而又恐怖。此类形式的青铜头像在长江流域的四川三星堆也有出土。(杨婷)
7.中华钺王
钺是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刃的兵器,作用类似于战斧。同时,钺也是象征征伐权力的兵器,这种权力既属于天子,也适用于诸侯或重臣,因此,钺又起着仪仗的作用。这件钺通高36.5厘米,肩宽26.7厘米,刃宽36.3厘米,有“中华钺王”之称。它身宽刃微胡,整体形制刃宽大于肩宽,两肩有对称的矩形穿孔,器身中间上部有一形近阔嘴的长方形镂孔,露出2排11颗三角形利齿,周围饰有一圈燕尾纹,肩下及周边均饰有云雷纹带,纹中宽凹线中有嵌红铜的痕迹,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钺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东周后较少见。新干大洋洲商代古墓共出土铜钺6件,包括5件方内钺和1件带銎越,是目前所见商代遗存出土青铜钺数量、种类最多的一处。(杨婷)
8.四羊铜罍
通高60.5厘米,口径40.8厘米,重35.5公斤。为盛酒器,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