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D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
YD/T 5131—XXXX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标准
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Stru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teel Tower and Mast
201X-X-X 发布 201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标准
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Stru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teel Tower and Mast
YD/T 5131-XXXX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施行日期:201X 年 X 月 X 日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xx 北京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5 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
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5]115 号)的要求,对原 YD/T 5131-2005《移动通
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分 7 章和 6 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基本
设计规定、结构计算、构件及节点连接、构造与工艺技术要求、地基与基础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 调整了单管塔的水平位移限值;2. 修改了圆形
钢管局部稳定的计算公式; 3. 增加了单管塔塔筒开孔洞的补强措施; 4. 调整
了风荷载计算参数;5. 修改并增加了部分材料的力学性能; 6. 修改补充了法兰
盘连接计算;7. 增加了无埋深预制基础设计要求;8. 增加了附录 F“常用锚栓数
据表”。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本标准在使
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请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联
系,并将补充或修改意见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地址:北京市西长
安街 13 号,邮编:100804)。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工程建设分会组织编制。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原主编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修订主编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谢郁山 徐少伟 赖良方 胡万达 蒋 标 温纬立
修订参编单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加人:池远东 陈 振 窦 笠 陆 皞 荆建中 殷晓霞
俞济棠 张 帆 张自强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2
3 基本设计规定 ..........................................................................................................................6
3.1 设计原则 ........................................................................................................................6
3.2 荷载和地震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