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百年变迁历史沿革发展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丘的百年变迁历史沿革发展史

章 丘 的 百 年 变 迁 姓名: 班级: 学号: 章丘的百年变迁 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有一座千年古县,这就是我的故乡。 基本概况   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以东40公里处,是世界泉水之都--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被誉为小泉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1.2万。章丘人民务工经商历史悠久,世称铁匠之乡。境内有百脉泉、白云湖、七星台、锦屏山等自然景区和城子崖遗址、东平陵故城、齐长城等历史遗迹,近年发现的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名扬海内外。近代著名商业资本家孟洛川的故乡。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5种,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优质铝土出口基地和石灰石储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能力强。胶济铁路、济青、济王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贯穿东西,0九路、章莱公路纵贯南北;济南国际机场距明水35公里。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产业。2008年完成GDP3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3亿元,列200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40位,荣获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和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   2011年8月,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在北京召开千年古县专家评定会,山东省章丘市通过验收,获评千年古县。 历史沿革   由于境内有座章丘山(现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谭氏发源地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管县、犭虎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犭虎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东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洲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   1946年5月 县、区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激战两昼夜,攻克明水。全歼国民党交通警察纵队1个大队和土顽萧宝玉部2个营,共2000余人,俘萧宝玉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百年风土人情变迁 服饰   章丘历来在外经商者多,衣着打扮比较讲究。清末、民国时期,富人穿绫罗绸缎,一般人穿家织土布。衣服样式,宽长肥大,男、女上衣均带大襟。后男上衣改为对襟,裤子均为直裆摺。春、秋季,男子穿单袍、马褂;一般人戴皂布帽垫儿,商人多戴纱帽垫儿或缎帽垫儿,铁匠多戴毡帽。夏季,男子外出戴凉帽,农民戴草帽。冬季,男、女都扎腿。普通男人,穿掩襟长棉袄、叉裤(臀部及腰以上无棉絮),戴礼帽或缎帽垫;老人,戴套头帽、三大扇或毡帽头;中青年戴瓜皮帽;儿童,戴脑耷子。官衙公务人员,穿长袍、戴礼帽;富人穿皮袄、长袍或外罩马褂;妇女,穿棉袄棉裤,称为穿两截衣的。中年妇女,以方围巾包头;老妇,戴脑耷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穿土布者已不多见。男子,多穿中山装,夏天穿衬衣、制服裤、短裤,冬天穿列宁服小大衣、棉制服裤;青年妇女,多穿花布对襟褂、便裤。中、老年妇女,仍穿大襟袄、褂。衣料以平面布、斜纹布、卡其布为主,颜色多灰、蓝、黑色,以阴丹士林为最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影响,人们的衣着又趋向款式简单,色彩单调。青少年男女,上身穿戴黄军衣帽,下穿蓝国防裤,解放鞋,风行一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服饰向多样化、高档次、外向型发展。青少年男子,爱蓄长发。夏季穿花衬衫、T恤衫、喇叭裤,戴太阳镜,着凉鞋、旅游鞋。冬天穿西装、呢子外套,雪花呢大衣、牛仔裤,三结头皮鞋、火箭鞋、长筒皮靴。女青年,夏天多穿蝙蝠衫、连衣裙、乔其纱、柔姿纱、巴黎纱等,绚丽多彩。冬季多穿裘皮大衣、高跟鞋。衣料、款式年年更新。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并且逐渐同国际市场接轨。人们穿衣不仅追求高档、名牌产品,而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服装有了礼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