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

第 9 卷 第 5 期 哲 学 分 析 Vol.9 ,No.5 2018 年 10 月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ct. ,2018 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 ——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包 蕾 摘  要: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 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 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 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 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 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 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 论。 关键词:王弼;僧肇;名与实;言象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 B2 A 2095 0047 (2018 )05 0052 14 一、问题之引入 将两套不同的思想体系放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就可完成的。从方法上 说,其可能形成的关系或者切入点,大略有三条脉络:一是做一种比较哲学,这当 然需要两种思想相应的有可比照的对象或相互链接的焦点;二是做一种域外的考 量,如于连(Francois Jullien )在《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一书中,强调 站在他者的角度迂回地进入,即从外部来思索,以此来区分两者的不同;三是以其 中之一作为参照物,来比对另外的思想体系,这样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可能会有主 次的差 别。 作者简介:包蕾,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 · 52 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本文将王弼和僧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反思进行分析,就会牵涉何 以有这样的选题,以及为什么可以进行如此比较的问题。最初选择这个题目,只是 好奇为什么在王弼的《老子指略》和僧肇的《涅槃无名论》中会有相似的语句,而在 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分歧,认为此议题或许可以作为研究魏晋时期道家和佛家思想异 同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后发现,真正比较起来,许多细节都有待重新厘清。能够将 王弼和僧肇的思想进行如此的比较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 量。 一是王弼(公元226—249 )、僧肇(公元384—414 )二人生活时代背景相近,哲 学议题的关注点有相似之处。如汤用彤先生即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界异说繁 兴,争论颇多,在表面上看虽然很复杂,难以理清头绪,但实际上,究其根本,“实不 a 离体用观念” ,而其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介绍僧肇之学时曾说,“肇公之 b 学说,一言以蔽之,即体即用” 。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之“中国 c 固有哲学之道与佛道之交涉” 一章中,也是重点比较了《肇论》中物不迁义与玄学 义,《不真空论》中有无、真俗与王弼、郭象有无义,《般若无知论》言心知与中国固 有思想中言心知三个大的方面的异同,其基本的立足点不是佛学体系内部,更多地 将其与当时的玄学背景作比较,认为在僧肇的思想中贯穿着传统中国哲学的内 涵。 二是两人对《老》 《庄》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此进行过研究。王弼注《老》 d e 自不必说,瓦格纳(Ru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