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文集 陆莲舫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高等 中医教育的改革 问题 年 月 )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才 的需求 ,以及世界新技术革命 的浪潮 ,最主要 的信息是智力 挑战,开发 “人脑智源 ”。因此 ,高等教育的改革 ,应解决两 个主导性概念 ,即数量上 的主导性概念和质量上 的主导性概 念 ,要把 高等教 育纳入 以提 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 目标 的发展轨 道 。高等 中医教育也必须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 效益 ,在改革 中前进 。 一、在结构上应 向综合性方 向发展 。单一性办学,不利于 各学科互相配合和渗透 ,而且小而全 的体制 ,影响教育经济效 益 的发挥 。因此 ,打破小而全 的体制 ,减少教育的投资,提高 教育的经济效益 ,已成为改革教育结构的主要课题 ,文、理、 工、农、医的大综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 向。 单独办 中医学 院,也存在 小而全 的问题 ,而且发展 中医 学,要有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多种学科 的配 合和渗透 ,单靠 中医学院的现行体制和人力物力,对继承、发 展祖 国医药学,培养高级 中医药人才 ,还有不少 困难 。譬如, 开设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选修课,就感到力量不足。 可 以设 想,与综合大学联合办学,或成为综合大学的一个学院,必然 大大改善高等 中医教育的办学条件 ,加快高等 中医教育和 中医 药学的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 、在模 式上应 向多层 次 、多 向性发展 。社会经济 的发 第 2 页 展 ,对人才 的需要应多种规格 。高等 中医教育应有合理的层次 结构和多向结构,培养多品种、多规格 的人才 。 目前高等 中医 教育的弊端是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而且是通才教育,毕业后 工作适应周期长 ,为 了适应社会需要和 中医事业 的发展 ,要分 析和研究中医药人才 的供求关系,进行 中医药人才设计 ,改变 单一模式为 “应用型”、 “继承型”和 “开发型”多种模式,以 及具有 “适应式 ”或 “适应式 ”与 “前瞻式 ”相结合 的人才规 格 。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力发展短期大学教育,缩短 培养周期,减少教育投资,使学校随时掌握社会需要哪种 中医 药专业人才的信息,主动调节。 三、在专业设置上应加强短线,填补空 白。非药物疗法医 学 已为 国内外所关注 ,并 已跨入 了世界医学领域 ,有很好 的发 展前景 。中医在这方面具有 自己的优势,继针灸热遍及五大洲 后 ,推拿也愈来愈引起瞩 目,推拿专业人员供不应求 。因此 , 中医专业设置应发挥优 势 ,发扬特色 ,在办好 中医 、 中药专 业 ,加强针灸短线专业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增设推拿和 气功专业,以及 中医护理和中医营养专业 。 四、在 目标管理上应 明确专业对象。高等 中医教育有与其 他专业一样 的共 同特征 ,即要有本 门学科 比较坚实 的专业基 础 ;具有本专业 的相关科学知识 (亲缘学科 )和方法论 。 目前 对 中医学院的培养 目标和知识结构,虽然还有各种不 同意见, 但其专业对象必须 明确 ,中医学院培养 中医药专业人才是毫无 疑义 的,如果不培养 中医药专业人才就失去办 中医学 院的意 义 。因此 ,高等 中医教育首先要打好 中医药专业基础 ,要遵循 中医药学 的理论体系 , 以继承发扬 中医药学作为 出发 点和 归 宿 。并顺应科学技术 的发展 ,解决亲缘学科和方法论 问题 ,加 强智力开发。 五、在组织教学上要科学地进行教学改革 。 “三个面 向” 第 3 页 从宏观方面指 出了新时期办教育的方 向,宏观统率微观 ,微观 体现宏观 。高等 中医教育的教学改革 ,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 手 。现行教学计划有两大难题 ,要敢于突破 。 (一 )中医基础 学科 的分化。 前 中医基础理论 仍 以原著为主 ,课 程 内容重 复 ,要组织力量把 中医学 的历史遗产系统整理研 究 ,找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