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交会明悟禅师赶五戒.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俗的交会明悟禅师赶五戒

第四章 民俗的交會:明悟禪師趕五戒 一、文本閱讀 昔為東土寰中客,今作菩提會上人。手把楊枝臨淨土,尋思往事是前身。   話說昔日唐太祖,姓李名淵,承隋天下,建都陝西長安,法令一新。仗著次子世民,掃清七十二處狼煙,收伏一十八處蠻洞,改號武德,建文學館以延一十八學士,造淩煙閣以繪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齡等輩,以治天下。貞觀、治平、開元,這幾箇年號,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寵任奸臣李林甫、盧杞、楊國忠,以召安祿山之亂。後來雖然平定,外有藩鎮專制,內有宦官弄權,君子退,小人進,終唐之世,不得太平。   且說洛陽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飽學之士,腹中記誦五車書,胸內包藏千古史。因見朝政顛倒,退居不仕,與本處慧林寺首僧圓澤為友,交游甚密。澤亦詩名遍洛,德行滿野,乃宿世古佛,一時豪傑,皆敬慕之。每與源游山玩水,弔古尋幽,賞月吟風,怡情遣興,詩賦文詞,山川殆遍。忽一日,相約同舟往瞿塘三峽,遊天開圖畫寺。源帶一僕人,澤攜一弟子,共四人發舟。不半月間,至三峽,舟泊於岸,振衣而起。忽見一婦人,年約三旬,外服舊衣,內穿錦襠,身懷六甲,背負瓦罌而汲清泉。圓澤一見,愀然不悅,指謂李源曰:「此孕婦乃某托身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愕然曰:「吾師此言,是何所主也?」圓澤曰:「吾今圓寂,自有相別言語。」四人乃入寺,寺僧接入。茶畢,圓澤備道所由,眾皆驚異。澤乃香湯沐浴,吩咐弟子已畢,乃與源決別。說道:「澤今幸生四旬,與君交游甚密;今大限到來,只得分別。後三日,乞到伊家相訪,乃某托身之所。三日浴兒,以一笑為驗,此晚吾亦卒矣。再後十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見。」乃取紙筆,作辭世頌曰:   「四十年來體性空,多於詩酒樂心胸。今朝別卻故人去,日後相逢下竺峰。   咦!   幻身復入紅塵內,贏得君家再與逢。」 偈畢,跏趺而化。本寺僧眾具衣龕,送入後山巖中,請本寺月峰長老下火。僧眾誦經已畢,月峰坐在轎上,手執火把,打箇問訊,念云: 「三教從來本一宗,吾師全具得靈通。今朝覺化歸西去,且聽山僧道本風。   恭惟圓寂圓澤禪師堂頭大和尚之覺靈曰:惟靈生於河南,長在洛陽。自入空門,心無掛礙,酒吞江海,詩泣鬼神。惟思玩水尋山,不厭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遊瞿塘之三峽。因見孕婦而負罌,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見,重會今日交契。如今送入離宮,聽取山僧指秘。咄!   三生共會下竺峰,葛洪井畔尋蹤跡。」 頌畢,茶毗之次,見火中一道青煙,直透雲端,煙中顯出圓澤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眾僧收骨入塔,李源不勝悲愴。   首僧留源在寺,閒住數日。至第三日,源乃至寺前,訪於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張,已於三日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兒。源乃懇求一見,其人不許。源告以始末,賄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婦人抱子正浴,小兒見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兒果卒。源乃別長老回家不題。   日往月來,星移斗換,不覺又十載有餘。時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黃巢作亂,天下騷動,萬姓流離。君王幸蜀,民舍宮室悉遭兵火,一無所存。虧著晉王李克用,興兵滅巢,僖宗龍歸舊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貨殖,來至江浙路杭州地方。時當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遊人如蟻。源思十二年前圓澤所言:下天竺相會。乃信步隨眾而行,見兩山夾川,清流可愛,賞心不倦。不覺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煉丹井。轉入寺後,見一大石臨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時。   忽聞隔川歌聲,源見一牧童,年約十二三歲,身騎牛背,隔水高歌。源心異之,側耳聽其歌云: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又云: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當時恐斷腸。吳越山川遊已遍,卻尋煙棹上瞿塘。」 歌畢,只見小童遠遠的看著李源,拍手大笑。源驚異之,急欲過川相問而不可得。遙望牧童,度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勝惆悵,坐於石上久之。問於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源深詳其詩,乃十二年圓澤之語,并月峰下火文記。至此在下竺相會,恰好正是三生。訪問小兒住處,並言無有,源心怏怏而返。後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為「三生石」,至今古蹟猶存。後來瞿宗吉有詩云:   清波下映紫襠鮮,邂逅相週峽口船。身後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說姻緣。 王元瀚又有詩云:   處世分明一夢魂,身前身後孰能論?夕陽山下三生石,遺得荒唐跡尚存。 這段話文,叫做「三生相會」。如今再說箇兩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禪師趕五戒」。又說是「佛印長老度東坡」。   話說大宋英宗治平年間,去那浙江路寧海軍錢塘門外,南山淨慈孝光禪寺,乃名山古剎。本寺有兩箇得道高僧,是師兄師弟,一箇喚做五戒禪師,一箇喚作明悟禪師。這五戒禪師,年三十一歲,形容古怪,左邊瞽一目,身不滿五尺。本貫西京洛陽人,自幼聰明,舉筆成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長成出家,禪宗釋教,如法了得,參禪訪道。俗姓金,法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