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梅戏 1.ppt

今天上什么课题呢? 我也不知道。 咱们看了就知道了!! 你知道中国的五大戏种吗? 京剧 豫剧 越剧 评剧 黄梅戏 ——走近 黄梅戏 梨园百花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因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故称黄梅调,但它成熟为戏曲却在安徽安庆地区,并在安徽全省得到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活跃在农村的黄梅戏草台班子与民间艺术结合,形成黄梅戏的雏形;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带领黄梅戏班子进入安庆市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演出期间汲取评、越、扬、淮诸剧之长,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对唱腔、表演进行初步改革,黄梅戏走向成熟。 第3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员。20世纪80年代“五朵金花”及著名演员韩再芬的出现使黄梅戏推向第二个高潮。 猜一猜: 黄梅戏走向辉煌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 A、《女驸马》 B、《天仙配》 C、《孟丽君》 正确答案是 B 《夫妻双双把家还》: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唱腔: 平词:在正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长于叙述。 花腔: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请同学们按照分好的组选择以下选项: A、黄梅戏是一个演唱与表演并重的地方戏曲,请尝试为《夫妻双双把家还》编排表演动作。 B、根据黄梅戏的唱词结构,请尝试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填词并表演。 打猪草--对花 孔雀东南飞 课堂小结: 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 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 美妙动听的曲调唱腔 举手投足间尽是故事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黄梅戏 丁永泉(1892~1968),艺名丁玉兰,因排行六,人称“丁老六”。安庆郊区广济圩丁家嘴人。丁家贫困,仅读过半年私塾,12 岁参加半职业的黄梅戏班学打锣,13岁拜叶炳池为师,学唱花旦,扮青衣、闺门旦,18岁正式搭班登台。其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能演各种旦行,以正旦见长。其演技精湛,戏路宽广,主演了《罗帕记》、《岳州渡》、《告粮官》等剧。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0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文革期间因迫害致死。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