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详细规划的批前公示
根据《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总体规划(2018-2035)》、《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修编(2018-2035)》及其他相关规划,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一个全面、系统的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详细规划。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有关规定,现将控规编制的主要内容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
自2019年2月3日至2019年3月3 日止,共计30天。
二、公示方式
慈利政府门户网、慈利新闻网、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网站、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人民政府网站、三官寺土家族乡大峡谷村、太华山村委员会公告栏。
三、公众参与
社会各界人士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反馈。为更好地沟通和完善规划方案,请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签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反馈的,请加盖单位公章。意见和建议反馈实行实名制,单位意见需加盖公章。
反馈意见受理单位: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0744-3213768
电子邮件:100571075@
四、规划简要介绍
1、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保护,合理利用风景资源,疏解核心景区压力,促进景乡统筹发展,确保其永续利用,根据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特编制《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详细规划(2018-2035)》。
2、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2)科学协调发展原则。
(3)尊重地域文化,突出景区特色的原则。
(4)前瞻性原则。
(5)可操作和实施性原则。
3、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2018年-2020
年,中期为2021年—2025年,远期规划为2026年—2035年。
4、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包括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全域,北至神泉溪河
湾以北 80 米处,东以三官寺乡界为界,南以慈利县界、三官寺乡界为界,西以唐家山峡谷山谷线、星子溪峡谷西端为界,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总规划面积 22.51 平方公里,其中大峡谷玻璃桥景观区面积11.04平方公里,悬丝洞景观区11.47平方公里。
5、景区定位、总体结构、发展规划
(1)景区发展定位为以石英砂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峡谷群为主脉,以世界罕见的高山峡谷玻璃桥和土家族浓郁的民俗风情为特色,具有休闲度假、户外拓展、体验游玩等功能的山岳型景区。(2)总体结构为:1)一带(核心景观带),指以玻璃桥、天悬栈道、一线天、蝴蝶泉瀑布、南方红旗渠、王家坡、大王家山、大湖溪、悬丝洞等重要景点组成的核心景观带。2)一环(南部游赏环线),指串联星子溪、悬丝洞等重要景点而形成的南部游赏环线。3)两区,指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包含的两个景观区,即北部的大峡谷玻璃桥景观区和南部的悬丝洞景观区。4)多组团,指景区内多个景点组团区域,包括北部的桃花岛游览区、大峡谷游览区、玻璃桥游览区、唐家山峡谷游览区,南部的悬丝洞游览区、星子溪游览区、小王家山游览区、大王家山保护区,是景区的主要生态保护区域和游赏空间。(3)景区发展规划为2大景观区,4个游览区(玻璃桥极限体验游览区、大峡谷山水游览区、星子溪越野游览区、悬丝洞探幽游览区)、1个体验区(唐家山休闲度假体验区)、10处景群(玻璃桥景群、飞行滑索景群、神泉溪景群、石景景群、大王家山景群等)、71处景点。
6、景区游览生态容量规划
规划大峡谷景区生态容量和环境容量为:日游人容量为2.80万人次/日,年游人容量为1020万人次/年。
7、景区内居民点调控规划
景区内人口控制规模为:至2035年景区内人口控制在1450人,人口密度控制在65人/平方公里左右。景区内现有常驻人口1258人,人口密度为56人/平方公里。
调控的主体思路为: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迁入,采取积极的人口外迁政策,以自然村组为基本单位,规划疏解型、缩小型、控制型、聚集型四类居民点控制单元。(1)疏解型以逐步迁出原有居民为主,主要包括瞿家湾、大王家山、陶家包3个居民点。(2)缩小型以近期逐渐缩小或减弱居民点规模为主,远期条件成熟时可逐步搬迁,主要包括胡家凸、跑马地2个居民点。(3)控制型以鼓励人口外迁及控制建设用地为主,主要包括小王家山、双垭林场、长湾、双峰井、谢家湾、上黄家湾、下黄家湾、周家垭、瓦匠坡、庹家坪、罗家台、朱垭12个居民点。(4)聚集型以自然及交通条件较好、完善配套设施为主,吸纳撤并居民入驻,主要包括栗树垭、烧鸡凹、言垭3个居民点。
8、居民点建筑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