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陈少峰撰.pdf

德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陈少峰撰.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导 言 德育是中华文化之表征,也是中华精神之凝结。从周代起,中华 德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已趋于成熟。不过,作为今天完整意义上使用 的“德育 ”概念 ,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 出现 。在古代 ,汉语 中没有与今 天所用“德育 ”概念完全对应 的语词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使用像“教 化 ”、“教 育 ”、“德 教 、“德 化 ”、“文 化 ”、“开 化 ”、“陶冶 ”、“陶 育 ”以及 “教 ”、“齐之 以礼 ”、“化 民成俗 ”、“化 性 ”等等来表达与“德 育 ”相近似 的意涵 。如:“政令教化 ,刑下如影 ”(《荀子 臣道 ;“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孟子 尽心上 ;“吏之治大抵 尚威罚,严期会 ……又安暇 先之 以教育,渐之于德义者乎 《河南先生文集 岳州学记》) 为政 不难 ,不得罪于 巨室 。巨室之所慕 ,一 国慕之;一 国之所慕 ,天下慕之 。 故沛然德教溢乎 四海 ” 孟子 离娄上》);“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 而 民从之 。故 曰圣人之德化乎 ”(《韩非子 难一 凡武之兴 ,为不 服也;文化不 改,然后加诛 《说苑 。指武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补亡诗 由仪 ;“夫建极开化 ,树 声贻 则 ,典 防之 兴 ,由来 尚矣 ” (《宋书 。顾 恺之传 》 );“刚毅强 固,足 以威暴矫邪;正身体化 ,足 以陶 冶世心 《蔡中郎集 文范》);“陶育圣化,致名英伟 ”(《三 国志 吴 第 2 页 书 诸葛恪传 》)。近代“德育 ”最早语源可能 出现于本世纪初三、四 年 ,但有关“德育 ”确切 出处 尚未查 阅到,难于最后确定 。不过 ,王 国维 于 年发表了 《论教育之宗 旨》一文,提出了以德育作为教育重 点,体、智、德、美 四育并重 的主张 ,强调教 育之 目标在培养“完全之人 物”。同年,《东方杂志》发表 《论女学宜注重德育》一文提出,女学之宗 旨不 外乎智育、体 育、德 育三大端 ,尤 以德 育最 宜注重 。因此 ,“德 育 ” 概念之使用,在本世纪初已经成熟。 德育之定义,难于精确化。狭义上,是指培养服从社会准则的品 德 习惯;而广义方面 ,大概 即如蔡元培 年所说 的陶铸文 明之人 格。更确切地说,即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和完善文明之品 性。本书从广义上探讨德育之思想与实践。 为 了完整把握 中国德育的特点和性质 ,首先应该深入分析 中国 文化 的结构特征及其精神意蕴 。本书将用两章的篇幅从制度文化基 础和精神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其 中也交织着基本哲学思维和价值观 的初步分析,以求从宏观方面揭示德育之地位及其方法论原则。 从政治制度与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层面来分析 ,中国古代社会 中伴随文明成熟而确立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特征十分显著。通过 对这一制度层面的文化形态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制度的维系、 组织形式的管理等等对于社会伦理秩序 的必然要求 ,也可 以看到它 们对于人之价值 的基本规定,即培养 出相应 的美德 以认 同这些伦理 秩序 。同时,这种基于强制和 自愿结合 的人治原则,对管理者、统治者 也同样提出较高的品德要求,唯其如此,才能在社会普遍的品德要求 中,产生一种下对上的绝对忠诚 。正是基于政治管理与人治方法的统 一,在政治功能的发挥和 日常生活 中即表现 出对于道德亲和力的莫 第 3 页 大推崇。而道德亲和力又来源于相 同或相近的品德和伦理教养基础。 显然,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奠定这一基础。道德基础 就是社会政治制度 的深厚基础 ,构造这一基

知传链电子书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