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docx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 页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拉紧生命的弦 拉紧生命的弦 ——漫谈《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原创: 汀上白沙 在中秋的傍晚,翻完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十余万字,却长久地成为美国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也同样在我的心底留下了些许。 最初看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题目,心中本能地衍生出反感——又是“鸡汤文”的一贯标题,且“生命的意义”也一直是人们的终极之问、需要用一生来解答的大命题,普通学者专家皆避而不谈,作者怎会有这样的魄力去触碰这样的主题? 很快,我就被此书吸引。 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个奇迹:身为精神、心理方面的专家,二战时被关入存活率为二十八分之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最终幸存。他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他的一切,以此成功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他和他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最终成就了此书。 集中营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极端环境。在这里,没有时间、欲望去考虑道德、伦理问题。集中营生活是一种“未知期限的临时存在”,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下一次洗澡时喷出来的是水还是毒气,那些晃晃悠悠的卡车将会把自己带到哪个黑暗的角落,党卫军诡异的笑和焚尸炉的青烟有什么联系……此时还裹着战争胜利的热风,下一秒又浸泡在枪炮的冷雨之中,如同一场望不见终点的变速跑,最是熬人。 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人们,又被逼回了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介于人性与兽性间的角落,徘徊不定。人们在其中展现出的种种生命状态,引人思考。 在集中营里,有以下两种典型状态的人往往会失败。 首先是自我放弃。他们经受了数次精神的冷热交替,如同一个跌跌撞撞仍转会原地的迷路者,大多都会遍体鳞伤地躺下等死。这种状态通常的表现是精神崩溃,犯人在早上拒绝穿衣洗漱,拒绝一切劳动,任何劝说与威胁都不起作用,只是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一动不动,在沾满粪尿的草堆里吸着藏了几个月的香烟。他们往往会在四十八个小时内死去,同伴没有一点办法。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投影。我们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是此理。他们从心底放弃了信念,从而失去了对精神的把握,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单纯的自我放弃是少数人的崩溃,第二种状态则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之举——沉浸于无休止的回忆。集中营里的人们某种意义上和鼠疫肆虐时被困疫城,和亲人关山隔绝的人们的心态如出一辙。这种骤然的、全面的、前途渺茫的离别让人们无所适从,因此适当的回忆与温存本不是坏事,作者也时常在受侮辱时想起他在集中营另一头的妻,和她的微笑,能让他暂时跳脱出眼前的苟且。 但记忆犹如鸦片,当一个人成天追忆那近如昨日却恍如隔世的音容笑貌而无力自拔时,在心灵深处会衍生出一种流放感——那刺心的记忆之箭直戳进空虚的心田上,被回忆勾引出的无处可用的激情,和那希望时间倒流或飞逝的非理性愿望,正是这种流放感。正如《鼠疫》中所言,“这些日子和回忆犹如飘忽不定的幽灵,只有情愿在他们的痛苦的土地里扎根才有可能成形。”如此,便形成了一个痛苦—回忆—更痛苦—再回忆的恶性循环。 回忆诚然可以避免精神崩溃,但实际上也放弃了对于生命现实意义的追求,如同停滞于深渊和顶峰的半山腰,说他们在生活,不如说他们在漂浮。他们在没有方向的日子里和毫无结果的回忆中成了命运的弃儿。 而弗兰克尔幸存的主要原因,则是始终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集中营里他曾接触过的一位女病人给了他很大启发。那位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年轻女子指着窗外道:“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我常常和它交谈。”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她是否产生了幻觉,作者问树是怎么回答她的,女人的话令我凝视许久:“它对我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年轻女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上述两种截然不同,她选择了像自然寻求慰藉,也可以说,那长青的树给她植入了生命的象征与目标。 这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结尾:老瞎子又把那张空白的药方重新封在了小瞎子的琴槽里,他此刻才明白师傅当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那药方是真是假已经不再重要,它给小瞎子的生命赋予了价值,让他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书中一个关于苦难的比喻令我记忆深刻:“一个人的苦难就好比毒气。如果向空荡荡的毒气室灌入一定量的毒气,气体将完全而均匀地弥漫开来,不管房间有多大。”苦难无论大小,都完全灌满了人的灵魂和意识,因此很多时候,尤其是处于绝境中的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刻意植入的目的,以时刻拉紧自己生命的弦,从而承受住命运的撩拨。 这让我对于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的“意义疗法”由衷地认同。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书中多次提及一句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