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工地》读后感:苦痛与沉思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 页
《大工地》读后感:苦痛与沉思
《大工地》读后感:苦痛与沉思
原创: 法大马会
全文字数:?? 3716
阅读时间:7分钟
本文作者:予安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了几十年,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其中的一些不利影响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整,这一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向全世界昭示了我们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几年后,我们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的大经济体。又过了没几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这些辉煌的成就,因为辉煌从不缺人歌颂。今天,我们要着眼的是那群用血汗堆起鸟巢的农民工。
2008年,卢晖临等学者走进建筑工地,开启了对建筑工人的调查。《大工地》这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学视角去分析新兴工人阶级的主体——建筑工人,以及他们的其来所至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的著作,成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在读过之后,感慨良多,不禁有一些想法诉诸笔尖。
《大工地》这本书从回顾农村改革、反思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开始,然后开始讨论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农民工的这一带有政治、经济价值的身份问题。而后,作者们又考察了建筑工地上特有的分包劳动体制及其影响。最后两章则是工人在种种压迫和不公下的主体认知的形成与抗争。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将文本中的部分内容拿来思考分析。
首先,是对农村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70年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最先开始的是对农村的改革,破除旧有体制,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但是,这样做只是恢复了小农经济的活力罢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夜迈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便是例证。于是,陷入困境的农村,便只能将被剩余的劳动力送往城市。单纯就劳动力生命的再生产而言,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好像勉强够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为达到类似圈地运动的效果——为资本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就需要一种既有存在必然性又有需求性的东西——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将人的欲望合法化并且将之无限放大,使农村即使在情感上都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更不用提在物质文化上的欲望。而城市中心主义与消费主义一直是紧密结合的。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似乎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城市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的样板,农村成为现代性的他者,成为愚昧和落后的象征,农村不但被掏空了资源,还在意识形态上被掏空了价值。属于城市的消费主义扩张到农村,鼓动起人们的欲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农民工是建筑工人的主体,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也是以建筑工人的形象出现的。这批往返于城市和农村的候鸟,其形成与存在是自发与自觉行为的结果。自发在于这是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觉在于政府和资本有意识引导利用的默契。新工人的形成,农民工走进城市,就是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当农民工为了追求现代文明来到城市的时候,遭遇的,却是冰凉的现实。 为什么? 所谓积累,向来是指积累财富——具象是高楼大厦、马路桥梁,抽象起来,都是价值.而国家和资本的积累,要么靠掠夺,要么靠剥削(二者本质一样,形式不同)。我们没有掠夺其他国家,只有靠一部分人付出与收入的差额为另一部分人进行积累。资本只有尽可能得获取剩余价值,才能够发展壮大,进行无限增值的使命。农民工走进城市,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又是资本积累的前提。于是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命运,在他们进入之前就已经由这样的逻辑所决定。又怎能不遭遇冰冷的现实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特有的身份政治——农民工.这一身份有三层价值.经济上,它是资本家过度剥削的条件。政治上,它以其自身所带的流动性,成为他们无法像完全意义上的工人一样组织起来捍卫权利的重要因素。社会上,他们受人轻视,往往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冷眼嘲讽的对象,而这又使农民工在认知上贬低自我价值,也成为有助于资本剥削的社会因素。
农民工这种模糊的身份代表着一种体制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为资本所利用,成为其过度剥削的重要条件。体制和资本的力量共同决定了建筑工人的命运。国家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资本获得了灵活和快速的积累,而农民工得到的却是一次次受伤害的体验。每每提到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经常骄傲地讲我们用三十四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路,但我们却经常忽略掉为这样成就付出血泪的几亿农民工,我们发展付出的代价,并不比西方国家少。我们的时间半数于西方,然而承受这一发展恶果的劳动者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