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疟疾(已完成).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证候特征 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病因病理 疟邪→伏于表里 乘虚而入 饮食所伤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劳倦过度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2、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节发病。 3、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气分-寒战、发热、出汗热不 退、伴气分里热症。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  瘴疟:症状多样,病情严重,多有神昏谵语等精神症状,发病多在南方。 2、辨寒热之偏盛: 3、辨正气之盛衰: 转归预后 除瘴疟外,疟疾一般预后良好,目前有 特效药,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可形成劳疟,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瘴症则病情严重,若抢救不及时,可致阴阳极度偏胜,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素问.疟论篇》“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证型。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二)源流 《备急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阳盛热多→瘟疟 发作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休止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4、热瘴 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严重者神昏谵语,面红目赤,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5、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 症状:患疟疾日久,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遏劳则复发,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7、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 *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