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华语文学与思想.pptVIP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華 語 文 學 與 思 想;組 員 介 紹 及 分 工;組 員 介 紹 及 分 工;參 考 資 料;龍宇純《荀子論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76年4月 顧俊《荀子簡譯》 台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77年9月 七.蔡錦昌《荀子思想之本色》 台北:唐山出版社 民國78年3月 王忠林《荀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78年6月;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 》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8年12月 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 高雄:復文出版社 民國79年10月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83年1月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83年5月;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 台北:文史出版社哲 民國87年9月 趙士林《荀子》 台北:東大圖書 民國88年6月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94年10月; 作者 荀子(約西元前三一零-二三零年),中國大學者,儒家的大師。姓荀名況,人稱荀卿,亦稱孫卿,戰國時代趙人,其生卒年不詳,大約後於孟子六十年。 荀子之學說本於周公、孔子之教。他並通五經,孔子書之傳於漢以後者,多出於他。他的學問,蓋出源於子夏、仲弓,他雖亦屬於儒家; ,但與孟子的主張,常有所出入。他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以為人生必有恃於物質上的供養,此為生之本然。; 荀子年五十歲遊學於齊,襄王時,他受尊於老師,三次為祭酒(註:古時候飲食祭祀時,推席中年長位尊者一人為「祭酒」後來成為官號〉。此外,荀子一生還先後到過秦、楚、趙等國。在秦國他雖未被任用,卻曾得到秦昭王的稱讚;在趙國,他被奉為上客,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在楚國,他先後兩; 次為蘭陵令、春申君的死而被免官,最後廢居於蘭陵,專心著書立說,培養門徒,一直到去世為止。荀子的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地位。因為在賦的發展上,他的賦是最早的幾篇傑作。; 《韓非子?顯學篇》說:孔子之後「儒分為八」,而八儒中的孫氏之儒指的就是荀子。作為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荀子尊崇孔子和子弓,以儒家的《禮》、《樂》、《詩》、《書》???《春秋》來教育學生。荀子反對子思和孟軻,將他們視為儒家的罪人,在思想上常常處於與之對立的地位。;《圖:荀子》; 談到荀子的人性論,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的著名的性惡說。荀子主性惡與孟子主性善適成鮮明對照,是為儒學史上的最大一樁公案,亦為荀子屢遭後儒特別是宋明儒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考察荀子的性惡說,對於釐定荀子在儒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影響,至關重要。荀子之前,人性問題早已是一個引起熱; 烈討論的題目,如《孟子?告子上》幾乎全篇討論人性問題,孟子與告子就此展開的著名辯論,至今仍不失理論意義。考察他們辯論,對於理解荀子性惡說的現實品格將不無裨益。; 據《孟子?告子上》載,告子論性,持如下幾種看法: ㄧ、「生之謂性。」 二、「食色,性也。」 三、「性無善無不善也。」 此外還流傳著兩種看法: 四、「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五、「有性善,有性不善。」; ㄧ、二這兩種看法並未涉及到人性善惡的道德判斷,因此孟子對它們未置可否,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不過由於突出人的道德天性的需要。對三、四、五這三種看法,孟子則給予否定,而力主「性善」說。孟子強調人具有先驗的善良的道德根性,目的端在高揚主體性的道德本體,為道德踐屢樹立一; 個尊嚴偉大的主體依據。; 在孟子看來,如果否定這個道德根性的存在,否定性善說,人的道德行為便失去了其可行性的根本依據,這無異於否定了道德行為之於人生的必然性,如果道德行為不是出自人的本性,相反還要違背人的本性,那麼它對於人生豈不僅僅具有戕害性的負面價值!這當然是一種危險的結論、認識,因此又有下面的辯; 論:告子曰:「性猶杞也,義猶杞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所云,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散發荀子的氣味。「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柳為」,把人們的本性納於仁義,正好比用柜柳樹來製成杯盤,這種說法當然可能具有道德追求要違拗人的本性的含意,因此孟子才憤怒地追問:「您是順著柜柳樹德本性來製成杯盤,還是毀傷柜柳樹的本性來製成杯盤?如果要毀傷柜柳樹; 的本性然後製成杯盤,那也要毀傷人的本性然後納之於仁義嗎?率領天下的人來損害仁義的,一定是您的這種學說罷!」僅僅因為告子之說從邏輯上可能導致道德追求要違拗人的本性的結論,孟子便對他發出了嚴厲的斥責。孟子當然不會想到,後來的荀子,更乾脆地認為,人要有道德就必須違背、改造、克服自己; 的本性,因為人的本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