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华杰
许多人不喜欢科学,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科学,而是被科学的某个
“子集”吓坏了。相当多一些人因为数学、物理成绩不够好,而害怕科
学,进而不喜欢科学、远离科学。而事实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非常聪
明,智商并不低,他们在那个“子集”外的其他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
是那个“子集”败坏了科学的声誉!
那个子集通常指数理科学,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立
体几何等数学,以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离开了数学很难搞明白的一部
分自然科学。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中,有两大科学传统:数理(类)科学传统和博
物(类)科学传统。两大传统都为科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博物学大致对应于西方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但中国学问中
的“博物学”要比“自然史”广一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包括天
文、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农业、医药等学科的一部分知识。在中国
古代,博物类学问相对于数理类学问要发达得多。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
博物类著作也远比数理类著作多得多,从业者也多。奇怪的是,通常的科
学通史没有反映这一点。
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普林尼、格斯纳、雷、
布丰、林奈、居维叶、拉马克、赖尔、达尔文、华莱士、法布尔、劳伦
兹、威尔逊等,中国则有郦道元、孙思邈、徐霞客、朱橚、李时珍、高
濂、陈元龙、吴其濬等。他们为生物分类学、农学、医学、地质学、比较
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方法论而言,博物学与数理科学有着不同的探究方法,博物学强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上)
调的是从宏观的、整体的层面考虑问题,不过分追求深度。在方法论上,
博物学不追求培根式的拷打自然,不追求伽利略、笛卡儿以来对大自然的
过分数学化。
博物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特大尺度和特小尺度上的事物不
太关心。太大的东西普通人看不到,太小的东西也看不到,它们都无法
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博物学比较在乎能用“米”和“年”这
样尺度来度量的、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博物学强调识知
(knowing)过程中“个人知识”的重要性。比如,《中国植物志》有80
卷126册,记录植物三万多种,这些是“公共知识”,就算你购买了这些
书,放在家里,它们也不是自己的知识。没有人能认出所有这三万多种植
物,我们只有通过与大自然打交道,关注具体的每一种植物,并与植物志
对比,把其中一部分“公共知识”变成“个人知识”,才算掌握了真知。
博物学的目标不在于竞技体育式的现代科技竞赛。现代科技强调的
是快速,但快速对我们个体未必有好处,对我们国家也未必有好处,对我
们地球也未必有好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在近代的行为是过分冒
险的、不理性的。
新的博物学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对于博物学来说,任何设备都可以
用,最重要的“设备”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工具,即我们的感官、我们
的知觉能力、我们的感受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伦理超越性,而这些恰好
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人缺乏用眼、用心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望,但
是人生下来,每个人本来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愿望,小学生、博士生、教
授、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从事博物学。只要有心、用心,我们就可以从事
博物学。
博物学研究跟通常的实验室研究不一样,它重视在野外研究大自
然,强调要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在敬畏自然的条
件下,我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大自然史诗般的进化历程。博物学不应当是
少数科学家关起门,在实验室里或把大自然圈起一个框、一个巨大的牛圈
羊圈来做研究。
博物学不是传统意义不断冲击记录的论文大赛,百姓从事博物学并
不要求发表论文,写点自然随笔是可以的,不写也可以。
博物学强调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强调鉴赏性、体验
性,它将会导致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也是焦虑的现代人寻求一种休闲
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帮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