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补体的炎症介质作用 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2 溶菌酶            广泛存在于分泌液、组织液及白细胞中,尤其是在乳汁、唾液及吞噬细胞溶酶体颗粒中含量较多。是一种低分子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能水解G+细胞壁中黏肽的糖苷键,破坏细胞壁,水分进入,最后细菌崩解。G-细胞壁黏肽外面还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因而不受溶菌酶影响。目前已从新鲜鸡蛋清中提取此酶,在医药上作为抗菌剂。 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粘肽 单独可裂解G+菌,在补体参与时可破坏G-菌 溶  菌  酶  作  用 3 干扰素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能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人干扰素 α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 β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γ干扰素(免疫干扰素) 天然干扰素是分子量为2万的糖蛋白,其作用无特异性,但产生干扰素的动物和被保护的动物之间却有种属特异性。不过也有交叉保护作用。干扰素作用时间短,仅几天。 1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 抑制病毒复制;抗病毒作用无特异性,是广谱抗病毒物质,,但其保护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2) 抑制癌细胞分裂。     (3)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  2 作用机制      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其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这种蛋白可干扰病毒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成。 3 应用 * * * * * * * * * * * * 某些病毒表面存在C1受体  * * * 内源性抗原 Tc细胞  外源性抗原 Th1细胞  效应性Tc 效应性Th1 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Fas抗原等 细胞裂解或凋亡 多种细胞因子  发挥免疫效应 效应性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示意图 特点:杀伤作用具有特异性,受MHC-I类分子限制。 Th1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MIF、LT、IFN-γ等,局部组织产生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效应Th1介导的效应  抗感染    胞内感染的病原体 抗肿瘤    Tc细胞作用 免疫损伤: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 三、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第六节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机体抗感染免疫因素 第二节  抗细菌、真菌感染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第四节  抗寄生虫免疫  机体抗感染免疫因素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  什么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能传给下一代,其作用并非针对某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构成。  (一)生理屏障作用 1、皮肤黏膜的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  (1)机械阻挡作用:健康的皮肤黏膜、鼻毛、呼吸道和消化道定向运动的纤毛等,都能阻挡或排除微生物。   (2)分泌抑菌杀菌物质: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等都有杀菌作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不致病,而且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抑制脑膜炎双球菌;肠道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和酸性物质,能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它们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对一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体表屏障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少数病原微生物如羊布氏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可突破此屏障,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2、淋巴结的内部屏障——第二道防线        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后,它们将随着组织液及淋巴液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可将其捕获固定,继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阻止它们向组织深部扩散蔓延。 3 血脑、血胎的深部屏障——第三道防线 (1)血脑屏障:由脑内的毛细血管壁及包于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有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等侵入脑组织的作用。      新生动物因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易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如小儿麻痹症、禽的脑脊髓炎等 (2)血胎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它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但可阻止某些药物、病原微生物、毒素等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证了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发育。           孕早期因胎盘屏障功能不健全,易发生胎儿宫内感染,引起胎儿的损害。  (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 1 吞噬细胞的种类 (1)大吞噬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十二课 冲动来袭时 课件 鄂教版八年级 心理健康教育.ppt VIP
- 2025年中国移动面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的应用题拓展篇(解析版).doc VIP
- 西工大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创建GeekOS内核线程资.doc VIP
- 拉伸强度原始记录模板.xls VIP
-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高中语文必修2.ppt VIP
- 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制度管理办法方案汇编.docx VIP
- DB15T 3962.4-2025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第4部分:煤炭行业.pdf VIP
- TCS-900 SISPatch使用手册相关资料文档.pdf VIP
- 《交通安全教育》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