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ve氏病因分类法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价及干预措施.docVIP

《基于Deve氏病因分类法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价及干预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Dever氏病因分类法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价及干预措施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学技术、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逐渐呈高发态势。 1. 疾病谱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国6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明显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空气污染、运动减少、饮食不节制、喝酒抽烟、玩命工作等。最终使得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或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流行,疾病谱从传染病开始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 死亡谱 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从1990年起,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于我国居民死因首位,并且呈不断上升及年轻化趋势,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占据了死亡谱的主要位置,仅2006-2008年2年时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净增加了5.5%。 3. 健康观念 健康观念是医学模式的核心体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是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健康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共同作用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健康,主要是检查人体的器官和功能是否正常,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从心理和精神角度观察健康,主要是分析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角度衡量健康,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如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并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 4. 医学模式转变 传统的医学模式局限于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在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学改变,从而确定生物的、理化的特定病因。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运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疾病的表现形式已经有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伴随着积极健康观念的出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演变为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为了达到对疾病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目的,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医生的作用和医疗保健制度。 (二) 研究目的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循证证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近年来相关专家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强调预防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而不是等有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再治疗。欧美发达国家通过近20年来通过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水平与国际齐平,部分技术甚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居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没有下降,却增加迅猛,技术水平和死亡率的负相关表明我国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可见,农村人口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上升趋势较城镇居民显著。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评估农村社区人民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诊疗、健康宣教、干预管理等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各级卫生部门对社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工作和干预措施在积极推进,但是对危害因素如何进行评价及采取干预措施,目前尚无完整体系。本课题基于Dever氏病因分类法即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分别对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相关的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及生物遗传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社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组成、影响因素及控制现况,通过专家授课、品管管理、宣教督导、定期调研、设立健康档案等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和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对社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力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的。 (三) 研究意义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求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心健康,实现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医疗服务的理念,全面解释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完善疾病防治工作的实践,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

文档评论(0)

139****3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