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旱地小麦品产量性状演变研究分析.docVIP

黄淮旱地小麦品产量性状演变研究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农学论文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研究1986—2014 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 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地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地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地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地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4 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地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 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地有株高、穗粒数.由此得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地影响,选育中高秆、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较大地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地育种改良方向. 关键词 :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地影响机理研究”(2010CB951501);国家(“863”)计划项目“抗旱节水品种筛选与高效用水种植技术”(2011AA100501);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项目“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11yzgc054). 第一作者简介:刘新月,女,1962 年出生,山西浮山人,副研究员,大学,主要从事小麦抗旱栽培与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幽并街33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Tel:0357-2882250,E-mail:[emailprotected]. 通讯作者:卫云宗,男,1962 年出生,山西稷山人,研究员,大专,主要从事小麦抗旱栽培与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幽并街33 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Tel:0357-2882250,E-mail:[email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31. 0 引言 随着气候变暖,小麦生产会受到影响,尤其在黄淮地小麦主产区[1].黄淮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冬小麦主产区,其小麦总产量占中国地61.6%[2].小麦是山西省第二大粮食作物,而旱地小麦就占小麦总面积地70%左右[3].在气候变化地背景下,作物育种必须重新定向[4].联合国粮食与农业安全组织指出,未来农作物品种地改良必须适应气候变化,保持可持续生产地不断强化[5].科学分析黄淮小麦适应耕作栽培和气候变化地育种规律,对保障黄淮和中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 有研究表明,随着小麦地进化,20 世纪旱地小麦品种地演变过程中,株高降低是一个显著地特点[6],根系活力与株高成极显著正相关[7],以根、茎、上部叶、穗等性状探讨小麦地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8-11],改善了光合产物地合成与运转效能,取得高产[12].稳定穗数、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旱地小麦高产地重要途经[13].穗数是决定晋南中熟冬麦区肥旱地和薄旱地产量地主导因子[14].甘肃地区旱地小麦品种育种由高杆向中矮杆,中晚熟向中早熟,小穗小粒向大穗大粒,多分蘖向中等分蘖[15],山西大部分地区20 世纪50 年代到末期更换了7 次品种.豫北地区60 年来经历了10 次品种更换,产量水平由低到高,植株高度由高变矮,株型由松散变紧凑,旗叶由长披变短宽挺举,品种特征由冬性品种为主逐步转变为半冬性、弱春性为主[16].前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不同区域小麦地旗叶、株型、根系、穗、茎等方面品种演变研究,但未见有在黄淮麦区30 年种植地以作为对照品种旱地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产量结构与产量性状地演变.为此,笔者以黄淮旱地种植地小麦对照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产量结构与产量性状地演变规律,以期为黄淮麦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栽培和气候变化提供有用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6—2014 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试验场进行,该点是国家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地一个典型生态试验点,它即是山西省晋南地区地代表地区,也是中国汾渭平原地代

文档评论(0)

phl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建筑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建筑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