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单亲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研究.docVIP

对单亲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单亲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研究 张雪杰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单亲家庭问题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剖析单亲家庭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异常的因素,从而论述单亲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关系,以寻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单亲家庭 未成年人 犯罪 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观念的变化,离婚率的急剧上升,出现了一批因父母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的离异家庭子女,这种特殊性的社会现象也演化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自1987年以后,我国离婚率以每年10%增长,1992年底,有1000多万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沈阳市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校人数也相当多,本人对王纲九年一贯制学校53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单亲家庭学生占11.2%。对于如此数量巨大的缺损家庭的在校学生,他们的心理将会受到多么严重的损害,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年轻人,无时不表现着激烈变化的情绪及不协调的特色,常常出现冲动和幻想,产生偏差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当今对未成年人这种犯罪心理进行适当调适是势在必行,也是全世界呼唤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方法之一,要保护未成年人,我们必须意识到先要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未成年人发展中的自我同一性,才能避免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本人拟通过下面有关单亲子女,特别是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境叙述,从单亲家庭问题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以寻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措施。 造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 1、率离婚导致未成年人心理适应失衡,是带来心理异常的内部原因。 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婚的家庭。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是一种异常现象。二十世纪初,随着个性解放,婚姻恋爱极端自由,社会离婚率日益增长,这一现象为离异家庭的学生带来了灾害。据1986年统计,全国离婚夫妇已有70多万对。有关专家研究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有心理压抑和行为退缩等严重表现,这些表现与完整家庭子女有显著差异。离异家庭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困难,学业成绩不如完整家庭的学生。研究还发现,缺损型家庭的男生攻击性较强,女生则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苦恼。 据我的调查发现,在11.2%单亲家庭学生中,父母离异造成伤害的更为严重,这些学生变得更压抑,攻击性强,常会自责,对学习、社交逐渐失去兴趣。严重的离家出走,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导致某些慢性病,如神经失调,胃口不好,胆小怕事等不良行为或其他心理异常。本人曾尝试从学习情况、神经机能、不良情绪、问题行为、不良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比较正常家庭学生与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从有关数据分析发现,13—14岁组(初二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差异更显著,其中神经机能和社会交往尤为突出,他(她)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 害,这说明父母轻率离婚对子女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的严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2、单亲家庭教育放松,不良的家教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和心理(外部原因)。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离异后的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而不同类型的离异家庭,由于父(母)亲文化素质、心理、生理的不同特点,其家教形式也尽不相同。本人从珠海市第五中学11.2%的单亲家庭学生调查的数据中归纳出,诱发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不良家庭教育类型有: (1)放任、冷淡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家庭气氛沉闷,父(母)教育的责任互相推诿,或干脆交给祖父母辈,孩子完全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父母的爱,成为名副其实的父母双全的“孤儿”。父(母)的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发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2)虐待、发泄型:这类家庭多出现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因为父(母) 将自己对婚姻破裂的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一有不顺心的事或在工作上碰到挫折,便用“打”代“教”,孩子长期没有家庭温暖,极易使子女形成畸形的性格或产生逆反心理。粗暴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孩子的行为、性格特点是暴戾、横蛮,对世界充满仇恨,甚至有报复家长的倾向。 (3)溺爱、迁就型:这是离异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家庭解体后, 单亲父(母)认为孩子已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理应把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从而对子女千依百顺,娇宠倍加,面对子女提出的各种要求不加分析地给予满足,一味迁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 (4)埋怨、批评型:这类家庭是典型的“重智轻德”型,平时对子女的思 想行为不加以引导、教育,不管子女的特长、爱好,对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