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12 生态环境 第16卷第2期(2007年3月)
刘文新等: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PAGE 713
生态环境 2007, 16(2): 709-71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04CB4185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19)
作者简介:刘文新(197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liuwx@
收稿日期:200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刘文新1, 2,张平宇1,马延吉1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阐述了东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可采森林资源枯竭,荒漠化严重,黑土质量退化,湿地萎缩,城市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大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部分地区酸雨问题突出,资源型城市矿山环境问题严重;而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振兴东北政策驱动以及某些新的污染问题的凸显,未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仍存在恶化趋势。今后须结合东北地区实际,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系统研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绿色文化,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实施重大工程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从总体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2-0709-05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市一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据2004年数据统计,全区面积12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人口1.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东北地区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和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近2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这其中除了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长期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引起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束缚了东北经济的发展。自2003年中央提出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学术界探讨东北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年多以来,东北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累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较多且较为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峻考验[1]。为进一步改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近期可能的影响因素展望了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 东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近百年大规模开发使得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突出。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短时限高强度的大规模开发,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初期、中期俄日殖民者对铁矿、煤炭等尤其是森林资源的疯狂掠夺,对东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建国以来,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老工业基地,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与污染治理的滞后使得东北地区的资源消耗极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甚至有学者指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接近不可恢复的临界状态。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
1.1 森林采育失调,可采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但长期的“重采轻育”和“重取轻予”,使得林区于1980年代中期全面进入可采森林资源枯竭的危难困境。据统计[2],与建国初期相比,东北北部和东部山区、半山区天然林锐减,天然林面积由6500万hm2下降到5787万hm2,每公顷蓄积量由172 m3下降到84 m3
1.2 东北平原西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