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八章明清文学批评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清代文学批評 概說 清代文學理論的總體特徵就是總結和綜合,走出明代的兩極對立狀態。 古文:桐城派的理論 詩歌:綜合復古與性靈兩派,錢謙益受公安派影響,抨擊七子派;王夫之受陳子龍等影響,抨擊鍾、譚,但都有綜合之傾向。王士禛主神韻,其後葉夑《原詩》主正變結合。沈德潛主格調,袁枚主性靈,翁方綱主肌理,形成了清代詩學的主要流派。 清代是詞的中興時代。 清初朱彝尊開創浙西詞派,陳維崧開創陽羨(宜興)詞派。陽羨詞派推尊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浙西詞派則推崇南宋姜夔一派詞風。 清代詞學發展到嘉慶、道光年間,浙西派和陽羨派的末流都出現了弊端,學浙西者流于空寂,學陽羨者陷入叫囂。常州詞派以振弊起衰為己任,使清代詞學又出現興盛的局面。 常州派的宗師是張惠言。張惠言編有《詞選》,其《詞選序》乃是常州詞派的詞學綱領。張惠言借《說文解字》對“詞”字的解釋給詞體下了一個全新的定義:“意內而言外,謂之詞。”將詞分為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這沒有什么高明之處,關鍵是張惠言作了這種劃分之后,特別強調詞所能表現的內容與詩的內容的一致性,認為詞和詩一樣是“緣情造端”而作,可以表達“里巷男女”的“哀樂”、“賢人君子”的“幽約怨悱”。而其在情感表現方式上也是以“微言”相感,“低徊要眇,以喻其致”。這類乎風騷的表現方式。所以詞近于“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將被視為艷詞小道的詞與風騷相提并論,這提高了詞的地位。 周濟繼承和發展了張惠言的詞論,是常州派的重要理論家。他提出“詩有史,詞亦有史”。在詩歌領域裏有“詩史”之說,以其用詩歌特有的方式反映了廣闊的社會政治歷史內容,杜甫就是其代表。周濟提出“詞亦有史”之說,認為詞也和詩一樣可以用其特有的方式反映廣闊的社會政治歷史內容。所以他說“感慨所寄,不過盛衰”,詞所表現的是有關國家盛衰興亡之感慨,對只以詞來表現“離別懷思,感士不遇”之類的內容,在周濟看來“不亦恥乎”。與“詞史”說相關,他提出了“寄托”說:“夫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詞史”說主要是從內容角度說的,“寄托”說則主要就創作過程、審美表現方面而言。 寄托的內容當然是有關盛衰的感慨,但是怎樣在創作過程中將所要寄托的盛衰之感藝術地表現出來,這乃是“寄托”說的核心。所謂“入”“出”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某一具體的創作過程,其二是指學詞的途徑。詞人一定要胸中有感慨,“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觸類多通”,能夠由眼前的事物引申聯想,情和物結合而成意象,“意感偶生,假類畢達”。這就是“非寄托不入”。所謂“專寄托不出”,是說當創作達到純熟之境,詞人有特別強的審美感悟能力,“賦情獨深,逐境必悟”,隨物興感,此時就不必有意求寄托。有意寄托就有明確的觀念,這樣難以觸發讀者眾多的聯想。無意于寄托就沒有明確的要寄托的觀念,這樣就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由入到出,這不僅是詞創作的境界,也是學詞的途徑。周濟說“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裏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知者見知。”這與由入而出說是一致的。 戲曲理論主要由李漁的《閒情偶寄》。《閒情偶記》是李漁的一部雜著,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置部、頤養部八個部分,內容涉及戲曲、歌舞、建筑、園林、飲食等等,其中有關戲曲的部分有詞曲部、演習部。詞曲部論述的主要是創作理論,演習部主要論述戲曲表演及導演問題。詞曲部又分六個部分:結構第一、詞采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論及戲曲的結構、語言、對話、音樂等問題。 第一節 清代的小說理論 一、金圣嘆(1608——1661) 本名張采,后改姓金,名喟,字圣嘆,明亡后改名人瑞。江蘇吳縣人,明諸生。明亡后絕意仕進。清順治十八年(1661),因哭廟案被殺。少有文才,稱《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天下六才子書,而尤以評點《水滸》、《西廂》著名。 县令任維初貪酷,金聖嘆等百餘人哭後鳴鐘擊鼓,欲逐縣令。“震驚先帝之靈,罪大惡極”。103人被處死。聖嘆財產籍沒,妻子流放。 判決後,聖嘆家書有云:“殺頭,至痛也;籍沒,至慘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 1、聖人之書與才子書 金圣嘆對圣人作書與古人作書作了區分。“圣人之作書也以德,古人之作書也以才”(《水滸傳序》一)。這其實是把作家從道德家當中分離了出來。而這種分別其實也是對道德與文學的分別。作家創作要靠才,因而作家被稱為“才子”。他把《莊子》、《離騷》等書稱為“才子書”。他把經典置于不論不議之列,而只談才子書。可見他對藝術性的重視。他對幾部書的評點的着眼點也是其藝術性。金圣嘆認為才子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才之為言材也”,才是一種天生的稟賦,這種稟賦“世不相延,人不相及。莊周有莊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馬遷有馬遷之才,杜甫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