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苗族民歌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doc

浅谈贵州苗族民歌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浅谈贵州苗族民歌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作者】唐 令 【关键词】 【指导老师】陈海鹰 【专业】音乐学 【正文】 引言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苗、布依、土家、仡佬、水、白、壮、瑶等49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35%,全国近半数的苗族、过半数的侗族及布依族、仡佬族分布在贵州中南部。进入黔地,无论是苗家村庄、侗乡鼓楼,还是岩洞山崖、水瀑草海,尽皆成景,美不胜收。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侗族,年幼的学歌,年轻的唱歌,年老的教歌,世代相传。侗歌大歌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因词选调,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特别是苗族民歌,更是别具一格,像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中央民族大学张山副教授在苗族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到,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曲调委婉,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演唱时,基本不用道具,不需布景,不需伴奏,都是以苗语和不同的曲调进行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在苗族民歌的文化财富里,不仅有人人会唱的说唱音乐(民歌),假声音乐(民歌),而且有独特的多声部民歌。这些多声部民歌,因方言﹑土语和兴趣爱好之不同,又各有不同的唱法和格调。如贵州凯里市的凯堂乡和台江县的革一乡,台盘乡,演唱多声部时,都喜用“飞歌”调演唱,且多以女生合唱为主。先唱者,以高亢圆润的假声,将声音舒展拖长到一定的时空后,合唱者随即用相同的假声符合,并在一定的时空里,与先唱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组成多声部高声民歌。然后各自又控制着音速和音量,使歌声快慢均匀,高低有声,最后齐声高歌到一定的时空,嘎然而止,余味无穷。又如在贵州剑河,台江,榕江,雷山等县交界处的部分苗族地区,演唱多声部民歌时,多用中音演唱,男女混合同唱一曲,或在同一场合里,你唱你的,我唱我的,混而同乐,杂而有声,男生浑朴悦声,女生优雅甜美,相互配搭,彼此烘托,相得益彰,令人心醉。 ?苗族民歌是苗族音乐中最丰富的部分,曲调丰富,感情真挚,特色浓郁。贵州民族学院王秀盈副教授在苗族音乐一书中写到,苗族民歌与劳动是密切相连的,在苗族民歌中,通常把劳动中所唱的歌曲称为劳动生产曲,劳动生产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唱法,它完全是在从事体力劳动时,不自觉地激发起来的歌声。具有协调动作,指挥行动,统一步调,鼓舞劳动情绪的作用。苗族较早的劳动生产乐曲要算“夏弄以”和“夏拥以”。所谓“夏弄以”(悦兽歌),即狩猎时见到猎物,立即随手摘一把枝叶,或取下头巾,脱掉身上衣服,一边煽凉,一边高唱着不同的乐曲,以逗弄猎物,适之停步,让其好奇地聆听人的各声和观望人的动作。一旦猎物被迷住,边派人绕道到猎物之后,或擒拿之,或棍棒击毙之。这种音乐,以后便成了人们叫喊家禽的悦耳声了。所谓“夏拥以”(训兽歌),即凡猎获了大类猎物时,必须有年纪最大且熟悉猎兽生活,懂得苗族古事的猎手,将猎物伏地,侧放猎具,唱起动听的训兽曲。这种训兽曲,都是叙事性的,音乐旋律不拘,也不受歌词声律和节拍的限制,但必须对仗。它与苗族的巫词,理词,祝词的结构一致,唱腔也多用巫词的唱腔调,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劳动民歌是在强烈紧张的体力劳动生产中产生的,它凝结着生活的感情和力量,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节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苗族人民的劳动乐曲,也有了发展和变化,各种劳动号子相应问世。如抬圆木号子歌、?造物立排柱号子歌,棉花曲,洗蜡染曲等等,都具有民族风格。其中抬圆木号子曲调比较完整。民国时期,黔东南一些贫苦的苗族劳工,在林区或江边为木材商抬大圆木横过陡坡或悬崖时,数十人抬一根重达上千斤的长木头,蚂蚁搬骨头似地两人一抬杠,分为两列队,齐步挪动,一步一步鼓劲,迈步向前。从事这种劳动,负中这要是步调不一致,就会架伤人亡,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无意识中发出了统一步调的号子声,并形成了固定的劳动乐曲。以至人人会唱,个个会喊。其曲调是: (领)??圆木大!?/大家抬!/用力干!/到洪江!/得银元!??/打项链!???? (合)嗨哟,嗨?!/??嗨哟,嗨!/嗨哟,嗨!/嗨哟,嗨!/??? 从这则抬圆木歌的形式来看,苗族劳动民歌篇幅简短,歌词精练,并往往即兴创作,将浪漫的想象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流长,贵州大学艺术学院2006届毕业生张燕在浅谈苗族民歌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