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原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集成电路原理 集成电路概论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 芯片(Chip) 硅片(Wafer) 集成电路类型: 功能: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 结构:单极集成电路、双极集成电路 集成度:SSI, MSI,LSI,VLSI,ULSI,GSI 集成电路的发展 1.材料及器件 1875年 半导体硒 光电导 1906年 提出硅无线电检波 1935年 硅检波二极管 1947年 点接触、结型晶体管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隔离 1959年 Kurt Lehovec提出PN结隔离 Robert Nocye提出平面工艺及氧化层上制作互联线的方法 奠定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技术基础 集成度的提高 SSI(100, 100), MSI( 1000, 500 ),LSI ( 10E5,2000 ), VLSI( 10E7,2000 ), ULSI (10E9),GSI ( 10E9 ) 摩尔定律:集成度18个月提高两倍,特征尺寸减少为 集成电路工艺方法 1 薄膜制备技术 1.1 外延薄膜 汽相外延VPE (Vapor phase epitaxy): 1000℃ 还原反应: SiCl4+2H2=Si+4HCl SiHCl3+H2=Si+3HCl 热分解反应: SiHCl3=Si+2H2 SiH4= Si+2H2 1.2 薄膜淀积 化学气相淀积(CVD): 常压化学气相淀积(APCVD)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LPCVD(0.1-5torr 300-900℃))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HDPCVD) 1.5光刻 接触式(5μ) 接近式(2-4μ), 扫描投影式(1μ 1:1), 分步重复式(250-350nm), 步进扫描式 10μ 负性 1μ 正性 150nm:深紫外步进扫描 90 nm :极限紫外 65 nm :电子束 45 nm :离子束投影 30 nm : x射线 刻蚀: 干法、湿法 半导体元器件的基本结构 双极晶体管 一. 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1.1 双极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器件的基本结构 3.外延层淀积 4.第二次光刻——P+隔离扩散孔光刻 目的: 在硅衬底上形成孤立的外延层岛,以实现各元件间的电绝缘。 此工艺称为标准隐埋集电极(standard buried collector,SBC) 隔离工艺。 在集成电路中P型衬底接最负电位,以使隔离结处于反偏。 1.2 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1.2.2 CMOS集成电路工艺 第2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 3.1.2 其他常用的集成电阻器 1.发射区(磷)扩散电阻 2.另一种发射区扩散电阻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类发射区扩散电阻可与其他电阻做在一 个隔离岛上,但发射区扩散电阻耍做在一个单独的P型扩散区中,并如图中所示,要使三个PN结都处于反偏由于这种结构有寄生PNP效应,所以需要隐埋层。 发射区扩散电阻可以有两种结构: 1.直接在外延层上扩散N+层来形成,需要单独隔离区。由于外延层的电阻率远高于N+层,所以外延层电阻对发射区扩散电阻的旁路作用可忽略不计。这种结构的发射区扩散电阻不存在寄生效应,所以不需要隐埋层。 发射区扩散电阻主要用来作小阻值电阻和在连线交叉时作“磷桥”用 2.隐埋层电阻 隐埋层的薄层电阻较小,可用来做小电阻。特别便于做与晶体管集电极相连的小电阻 影响隐埋层电阻的工艺因素较多,不易精确控制,所以隐埋层电阻的精度较差。 基区沟道电阻是在基区扩散层上再覆盖一层发射区扩散层,利用两次扩散所形成的相当于晶体管基区的部分作为电阻器 3.基区沟道电阻 ①薄层电阻较大,所以可以用小面积制作大阻值的电阻。 特点: ②电阻是电阻两端外加电压的函数,当外加电压很小时,电阻为常数 ③由于特点②,所以基区沟道电阻只能用于小电流、小电压倩况,多数用作基区偏置电阻或泄放电阻; ④基区沟道电阻的精度很低,因为它没有独立控制因素,而完全由NPN管的基区宽度决定,其电阻值的相对误差50-100% ⑤由于有大面积的N+P结,所以寄生电容较大;又因为其薄层电阻较大,所以基区沟道电阻的温度系数较大,为0.3-0.5%/℃。 外延层电阻是直接利用外延层做成的电阻,两端的N+扩散区是电极的接触区,故又称为“体电阻”。不存在寄生PNP效应,故不需要隐埋层。 4.外延层电阻(体电阻) 特点: (1)外延层的薄层电阻较大,可以做高值电阻 (2)可承受较高的电压,因为其击穿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