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
李小华
【 摘要 】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到现在,有过许多这样的优秀作品,曹禺的《雷雨》便是其中之一。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和新的发现。《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众多的评论、争议,这本身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表现之一。尽管它从剧情安排,时间、空间安排上“太像戏了”,完全符合“三一律”;但是,当我们试着走进曹禺的内心世界,试着走进作品的内在世界,会发现在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外表下,《雷雨》实际上是一首诗。本文正是从这一论点出发,试图探索和解读《雷雨》的诗意世界。
【关键词】 雷雨 诗意 曹禺
曹禺,和他的《雷雨》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本身就像仲夏的一场雷雨,“从一出道,就显示出他不是一个联缀剧情的一般意义上的编剧,而是一个力图在人们的心灵世界兴云播雨的艺术家”。李欧梵(哈佛大学学者)评价说,曹禺的戏剧“带来感情表达上的那种令人心惊欲碎的力量”。巴金谈到曹禺时说他心里有真宝贝。这真宝贝是什么呢?为什么几代人同样地被曹禺,和他的《雷雨》感动着,震撼着?
曹禺自己说,他写《雷雨》就是在写一首诗,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是不可抑制的“被抑压的愤懑”推动着他。
曹禺其实是个独具诗人气质的剧作家,他心里的真宝贝,就是对人类,对人生,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感受,苦苦的思索、探索和深切的悲悯。这使得我们今天读他的《雷雨》,仍能透过作品,感受到那“令人心惊欲碎”的强烈的震撼。《雷雨》不仅仅是一出戏,更是一首诗。曹禺胸中的强烈的诗情,正是借助了他所熟悉的文学形式——戏剧来表达和抒发。
仔细研读、分析作品,不论从结构、叙事安排,或是对人物的塑造处理,都可感受到这种“诗意”。而这种诗意,也使得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上产生了多义性。而且,一些细节上的模糊处理,简洁凝练的语言,都明显地带有了诗的特征。
我们来一层层地进入《雷雨》的诗意世界。
一、结构安排上:最不该删去的部分
—— “序幕”和“尾声”中的意象和人物的诗意象征
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致信曹禺,谈到对剧本的理解和演出处理,表示要删去序幕和尾声。直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话剧或电影版本,大多都没有序幕和尾声。为了突出戏剧性,这样处理可以理解。但曹禺说,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删去了这两部分,戏在剧情结构上仍然是一出近乎完整的戏,但要想理解本剧的“诗性”,就不能忽视和省略去。不过,“序幕”和“尾声”部分,似乎更适合于“读”而甚于“演”,这是诗意的一个表现。
(一)“序幕”和“尾声”背景中的意象分析
先来看“序幕”和“尾声”中背景的描述:“褪色的厚帷幔”, “深紫的绒幔”,“紫檀小衣柜”,“旧黄铜盘”,“很矮的紫柜长几”,“一只有玻璃的精巧的紫柜台”,“黄色的站灯”,“金黄的铜门钮”……—— 这几个意象的结合,平添了几分凝重和褪了色的肃穆。“紫色”和“金黄色”是贵气,“旧”、“褪色”的破落,暗暗提示着主题:凭他是谁,或曾经怎样地显赫,终是抵不过这天地间的变迁的残忍和败落。
“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一丝丝的温暖”,“陈设,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 炉火虽“熊熊地照着”,却不是旺火,只是“一丝丝的温暖”,刚经历了人生的悲怆,需要时间的沉淀,“火”要一点点才能旺起来;刚刚沉浸在剧情悲痛中的人们,也要缓缓地,才能一丝丝地温暖起来。另一层意味:“雷雨”毁灭了一切,但还是有“一丝丝”的、隐隐约约的希望,尽管还不是烈火。“十字架”在这一氛围中突兀地呈现,上面钉了“受难的基督”,是借了宗教意味让情绪祥和下来,也是隐约地探索和寻求心灵的救赎。
而“十字架上的耶酥”,本身就很矛盾,就是个“天问”,耶酥是为了众生的救赎,最后自己却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人总是在对人生和宇宙无解时,最后求助于“我主耶稣”,试图把这个问题让给主去解答,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的放弃。
“远处的钟声”,“合唱颂主歌”,与“深紫”“旧黄铜”和炉火相映衬,是在凝重的背景下,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把那份沉重推远。
——“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或说是中国诗歌独有的审美范畴。唐代司空图就提出了“意境”理论,明末王夫之也强调诗歌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到王国维更指出,诗词中的意境是大家之作。
(二)小姐弟俩、教会医院嬷嬷的出现及象征意义
教会医院的嬷嬷(原文作姑奶奶)“安静地走进来,脸上很平和”,“雪白的布巾”。—— 与凝重的背景成强烈的反差,带了宗教意味。嬷嬷们的安详宁静,让读者或观众的心渐渐沉静下来,从悲剧中走出;嬷嬷的神情和着装色彩让人感到了雷雨肆虐过后的平静。这里顺便提一下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