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8 臺東大學綠色科學學刊 20 14, 4( 1), pp . 25-42
壹、前言
自1988 年報禁解除後 ,媒體迅速大量的擴張發展 ,資訊量日趨龐大 ,然而 ,
短時間急速發展的結果造成媒體之間競爭激烈 ,為求閱聽者觀看往往不擇手段 ,
導致新聞、報章雜誌 、電視節目、電影等內容具有煽情 、情色 、暴力 、商業廣告
置入其中 (維基百科 ,無日期)。媒體訊息的內容是經過選擇 、建構的過程而產生
的 (吳翠珍 ,2002 ),人們在媒體訊息的接收方面 ,可能接收到的是包裝過後的內
容 ,如置入性行銷等有意圖之訊息 ,或是經主觀有意圖導向,甚至欲引起某種效
應而非反映真實的狀況 ,使閱聽者無法接收到完全客觀的報導 。
媒體素養指透過各種格式 ,包含印刷與非印刷上近用 、分析 、評鑑以及傳播
資訊的能力 (Considine, 1995 ),而培養閱聽者媒體素養的能力首重的是批判性
思考 。美國媒體素養聯盟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 AMLA )創會會
長Rogow 曾言道 :「識 、讀媒體 ,莫過於教導學生批判的思考 (think critically )」
(余陽洲 ,2009, p . 27 )。批判性思考能使閱聽者保持有原則的懷疑態度 ,並從中
思考如何求得實證答案 。在教育科技領域中,必須具備分析與判斷媒體訊息之媒
體素養的批判思考能力 ,並適當且正確地運用科技媒體 ,傳遞正確的資訊予學習
者 ,才能進一步有效地達到促進學習與提高績效之目標 。
據研究者觀察某私立大學教育科技學系之課程架構 ,並未針對媒體素養設計
課程 ,至多仰賴如數位學習概論 、教育傳播與科技概論等必修課程介紹相關概
念 ,但教育科技為大量使用媒體之領域 ,單單僅從前述課程和教育科技的媒體使
用程度比重來說 ,媒體素養概念之教授是否足夠仍是有待商榷的。此外 ,國內鮮
少有針對教育科技領域之媒體素養教材的設計與相關研究 ,因此 ,本研究擬透過
設計導向研究法 ,開發與設計媒體素養之 「批判性思考」教材 ,探討在教育科技
領域之媒體素養課程所需具備的內涵 ,再進一步進行專家評鑑 ,藉由探索開發與
設計教材之過程 ,能進一步提供相關領域之教師作為規劃媒體素養課程與教材開
發之依據 ,以及作為相關領域系所未來課程規劃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
貳、文獻探討
“media literacy” 此概念引入臺灣後 ,在我國有兩種翻譯 ,其一為 「媒體素
養」,另一為 「媒體識讀」,在本研究通稱為 「媒體素養」。Considine (1995 )認
莊智凱、鄭宜佳 批判性思考於媒體素養 29
為媒體素養為使用各種在印刷 (print )或非印刷 (nonprint )的多元格式上 ,具備
近用 (access )、分析 (analyze )、評鑑 (evaluate )以及傳播訊息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的能力 。
教育部 (2002 )所公布之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其媒體素養之內涵將
媒體素養能力歸納為以下五個面向:
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 (媒體語言與成規)。
2. 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
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
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 (text )的連動關係 。
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 、性別 、種族 、職業 、階級 、性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
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
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 、人物 、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
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形態 。
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
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
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 「閱聽人」的概念 。
4. 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 :收聽/收視率 、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
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
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
3. 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 。
4. 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