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喜蛛应巧的习俗_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夕节喜蛛应巧的习俗   篇一:七夕节日知识问答题   1、 七夕的由来。七夕之所以为节日,是源于什么民间传说?答案:牛郎织女   2、 七夕是哪一个民族的节日?答案:汉族   3、 七夕乞巧起源于哪个年代?答案:汉代   4、 传说中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是什么:答案:王母娘娘的簪子   5、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几个孩子?答案:2个   6、 七夕有很多别称,以下不属于七夕别称的是:   A、乞巧节 B 小儿节 C 中元节 答案:C 七夕的别称有: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乞巧节   7、 七夕又称为乞巧节,请问乞巧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乞求技巧。通常是指年轻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其中乞求心灵手巧又有另一番含义,其寓意是美好婚姻。   8、 七夕兰夜,人们都是在哪里倾听俗说的天河夜话?   A、西瓜棚下B、南瓜棚下 C、葡萄架下 D、豆子架下答案:南瓜棚下   9、 传说中的牛郎的牛是什么牛?答案:水牛   10、 传说中牛郎是在哪里遇到的那头老牛?   A、大树下B、伏牛山C、网络上D、路灯下   答案:伏牛山   11、 七夕是哪种动物的生日?   A、喜鹊B、牛 C、犀牛D、大象   答案:牛   12、 传说七夕那天牛郎织女会在喜鹊的帮助下相见,请问他们在哪里相见?   答案:鹊桥   13、 七夕当天有什么风俗习惯? 答案: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吃巧果 (关于七夕的风俗来源于百度百科。)   14、 关于七夕的诗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来自于一首以七夕为题材的诗词,请问这是谁的作品? 答案:来自于《古诗十九首》   15、 “两情若是久长时” 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又岂在朝朝暮暮   来自于:《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6、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谁的诗? 答案:(唐)杜牧 秋夕   17、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句诗来自于哪里?   答案:白居易《长恨歌》。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篇二: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   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