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文学与动物 在“我”驻足等待的时间里,“我”对这条蛇进行了 细致端详。“我”所受的教育教导“我”,“我”所 面对的是一条毒蛇。他是一个危险的宾客,一个潜在 的敌手。在这一刻,蛇从尊贵的客人沦落为危险的敌 人。“我脑中的众多声音”教导“我”没有必要尊重 这条蛇,没有必要对动物好客。于是,“我”拿起棍 棒驱赶他,对他施以暴力。诗中指出,这种情绪和行 为是由“我”所接受的教育和常识所引发的。德里达 对这种教育和常识背后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批判。这种 话语体系从人类视角来审视动物,将动物看作是认知 和驯化的客体。 文学与动物 对蛇施以暴力之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懊悔 不已。为何“我”会“懊悔不已”?这是因为 在“我”对他施以暴力之前,道德律便已经存 在了。如果没有这种道德律,便不会产生懊悔 情绪。这种懊悔情绪从反面印证了人类对动物 的原初责任。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后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戏剧流派、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征,因此又曾被称为“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或“先锋派”,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征,将其定名为“荒诞派”。 荒诞派戏剧 与“荒诞”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荒诞派戏剧 与“荒诞” 在荒诞派戏剧之前,已有许多作家表现荒诞主题,如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但这些作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却是较为传统的,即用理性的形式反映荒诞的存在,这实际上构成了作品形式与内容间的矛盾。荒诞派戏剧则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涵,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就是“反传统”,“反戏剧”。 ① 反主题、重直喻。提倡“纯粹戏剧性”。(既然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作家也就不可能提供理性的、富于意义的主题,只能用“直喻”的手法,靠舞台上呈现出的东西,如舞台形象、场面、道具等来展示存在的荒诞。) ② 反现实感,采用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 ③ 反人物,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是典型的“反英雄”,他们多是被环境压坏的可怜虫、渺小猥琐的失败者、生理残缺的废人,个性被抹杀、性格破碎。)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④ 反情节。( 荒诞派戏剧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剧。因为世界毫无意义、毫无联系,所以剧中也没有明确连贯的情节,只有模糊不清的事件,杂乱无章的片断和荒诞离奇的场景。) ⑤ 反语言。(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沟通的必要和可能,所以剧中的语言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枯燥无味,甚至有意排斥语言,用静场来暗喻,进一步考验观众的理解力。)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欧仁·尤奈斯库(1912—1994)出生于罗马尼亚,1938年定居法国,用法语写作,197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品:《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1)、《犀牛》(1958)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剧名与内容无关,背景:“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内室”。主人:史密斯夫妇。客人:马丁夫妇,“夫妻对面不相识”。后史密斯夫妇重新上场,莫名其妙的对话、重复…… 作者运用“荒诞”手法,“直喻”人生的无意义、个性的丧失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异化。 《犀牛》是反映人性异化的名篇。 《椅子》物质充满空间、人无处藏身。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情节淡化 结构断续 人物形象破碎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世界荒诞、无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