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本难以释怀的书《百年文人墨迹》
原创: 闲翁
有本叫做《百年文人墨迹》的书,虽算不得我最爱读之书册,但却常常想起,且每每在心中激起波澜。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书法作品,应算是作品集,而不是一般概念的书。但其中穿插了不少编者的文章,又不是一般概念的作品集。让我难忘的是,这些文章的诸多论述竟是我贯有的思想,道出了我或曾说过或未曾说过却很想说的话,翻读时常常有种火花碰撞、心曲共鸣的感觉。
书中入编的作品,除了表象的书法意义之外,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远非时下芸芸”书法家的创作”可以比况,而其每位作者之人文价值及深远影响则更是当今”书法家们”难望其项背了。
我曾为这本书写过篇小文,题目叫做”一本沉甸甸的书法集”,今日重读愈发觉其沉重。
书中作者们的名字大多是极熟悉的,诸如陈三立、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沈钧儒、王国维、于右任、马一浮、胡适等等,不胜列举。提及这些名字会让我顿生敬畏之情,会自然地想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
显然,这百年文人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历经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轰轰烈烈和天翻地覆,不少大事他们不唯是亲历者,而且是主导者,比如康有为、梁启超之百日维新,比如胡适、陈独秀之新文化运动等等。这诸等大事之功过是非难以说清道明,更非本小文力所能及,姑且按下。
谈及这本书似乎应该先面对书中的作品”常规地”品头论足一番,而坦率讲,我却不知如何下笔,甚至少了我常有的评论作品的底气。我想到了刘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千剑”大概不能简单地以数量计。春秋吴越之争,参与一战便可”观千剑”有余,然其中谁能识得越王剑?!就连当时识剑大家薛烛见到此剑也惊叹不已!未知”八剑之精”的锻造过程何谈识器?而越王勾践赋于此剑之传奇经历更蒙上了千古难解的神秘色彩。不读读《春秋》那段史传,何谈越王剑?
聊这些并非把话题有意说重,打开此书面对一件件作品时,的确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一种异样的气息、一种不同于时下作品集的气息扑面而来。或清淳、或静谧、或简淡、或端庄、或疏旷、或质朴、或雅逸,这等等感受远非惯用的”书卷气”所能涵盖。此中,看不到刻意而为的”创作”,更看不到张牙舞爪的”表现”,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对着如此积淀丰厚的墨迹品头论足不仅多余,还有种错位的感觉。
不过,这一件件作品所引发的联想,却很想说说。先要感谢是书的编者潘亦孚先生,因为这些联想多半是编者的文章所引发的。其不仅拓展了我对他们的作品认知,更凸现了作者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格力量。
不妨抄上几段与诸位分享。
《大人蔡元培》一文中曰:”一幅蔡元培先生写给徐志摩的挽联,内容是‘谈诗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参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制此挽联时,蔡元培已是63岁的人了,蔡先生一生办了许许多多常人难办的事,人食五谷,终有倦怠的时候,我想,36岁遇难的徐志摩是否把人生的畏途和乐土参透我不得而知,但参透了的肯定是蔡元培本人。蔡先生一生不作虚词,不作虚词的人,是大人。”文人不作虚词谈何容易,而一生不作虚词难能至极!我倒认为,环境使然说些虚词也无可厚非,否则,非但难保自身,还要伤及无辜。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虚词一定要出于善意。
《幽香一缕张伯驹》有道:”我想,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经典式人物,张伯驹是当之无愧的,在张伯驹,他全景式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铮铮的文化人形象,国家这个词汇对他具有无与伦比的重量。当然从溯本归源上说,国是母体,文化是生衍不息的子孙。从张伯驹身上我悟到,真正的中国文人,爱国是天然的。这其间的道理、底蕴,我觉得近同于农人爱土地,渔夫爱海。倘或亦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弃家贫’一样。这既是中国文化的宏远博大和魅力所在,自然,它也成了中国文人的立身之本。”这段评价份量很重,但很中肯。仅就张伯驹在战乱期间为防文物流失海外而拼却身家性命收藏,解放后又捐赠国家一事,概无二例。因为这些文物大多是国宝级的,无以论价,比如陆机《平复帖》,比如李白《上阳台帖》等等。当然,仅此一例难以涵盖张伯驹之全面。”国是母体,文化是生衍不息的子孙。”、”真正的中国文人,爱国是天然的”,说得多好!面对真正的文人,那些吃着肉骂娘的人们是否汗颜无地?!
《长者聂绀弩》有道:”一个把人生的不平、愤怒都可以细嚼慢尝的人,是令人惊讶的……”又道”聂绀弩从不认为自己会做诗,有一份真感情,他是很主动地承认了。这份真感情是一个无期刑役中的囚徒唯有的财产了。他大概是藉这份财产而活着,藉此而自得其乐地用文字打发着劳役之余的光阴。人,总得设法自遣,尤其像他这样一个里外都像文人的人。谁知这些文字能带到人间!谁知这些文字成了人们所讲的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