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公开与司法公信力提升研究-杭州人民检察院.DOC

审判公开与司法公信力提升研究-杭州人民检察院.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审判公开与司法公信力提升研究 汪文静 吴晓敏 章丽娟 (淳安县人民检察院 浙江 淳安 311700) 摘要:审判公开作为社会公众了解司法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当代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推动下,审判公开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应适应现代新型司法环境的转变,同时,司法建设应从自身角度理性分析,结合新时代新特征,协调内外部矛盾,寻求新思路,最终提高司法公信力。 关键词: 法治;司法公信力;审判公开;改革 作者简介:汪文静,淳安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员;吴晓敏,淳安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员; 章丽娟,淳安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员。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公民生活大环境的变化,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转变,与此同时,当个人权利的实现受到阻碍时,人们也开始学会寻求各种救济途径。司法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解决途径和处理纠纷方法,人们对此寄托很高的期望。人们依赖司法,但司法自身的漏洞例如司法效率低下、程序透明度不足却逐渐消耗了民众对司法的信任,转而开始寻求自力救济。一旦民众彻底失去对司法救济的信任,将面临巨大危机,因此当下提高民众对司法的信任以及司法的自身权威迫在眉睫。 一、从中国审判模式现状看司法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审判公开制度作为国家的重要制度在国家三大诉讼法中被确认。浅析现今社会状态,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快速发展,信息快速传递中形成的舆论式司法关注冲击整个司法体系。而恰恰是在信息如此快速传播的现状下,法院的审判公开并没有跟上发展节奏,法院对于案件的公开一如既往采用旧时代模式,公开的内容不足以满足民众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案件的信息诉求。主要问题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审判公开中的程序公开,经过人为调控呈现选择性,表现为多样形式。首先较为典型的是人民法院对个案进行公开,影响小无关注点的案件全面公开,而对大案件特别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公开不足,民众很可能只有到了案件审理结束才从官方新闻中知晓审判结果,缺乏对案件审理过程的公开。如此一来,民众就会对未知环节产生疑惑,继而对最后的审判结果产生质疑。其次人民法院对社会的公开停留在表面上,例如对立案、诉讼请求、判决、审判结果的公开,而对于案件的重要部分却是不完全公开,而民众恰恰想关注的是案件的重要中心内容,案件的事实判定、争议焦点、判决形成的过程和理由都是民众呼唤公开的内容。不过此问题在2014年裁判文书网的开通之后大有改善,具体情况笔者在稍后论述。 其二,应当对社会进行公开的审判外部程序例如审外协调程序等的不公开。对于法院审判的重大复杂案件,往往判决结果的形成并非是只由审判一个环节构成,合议庭也不能向简单案件那样进行审理和判决。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案件最后结果的出现通常是经历了多种程序,包括庭审外单位的协调程序,或者向上级法院汇报的程序,法院内部的审理程序等。案件久审不裁,当事人却无权知道案件的审理程序,甚至当事人的律师也无法从法院知道案件的进度,当然有些审理过程法院同样处于不便告知的处境。案件的复杂、程序的不公开加之案件审理期限的延长极易导致当事人及利益关系人或者案件关注人产生对法院的质疑情绪。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司法信任的逐渐流失。 其三,虽然在制度上有法律规定,可是在实际中却是执行不到位。《民事诉讼法》第134条中规定“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对于申请不公开案件法院的态度理应当是审查案件性质“可以”不公开,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这一环节,将“可以”对等于“应当”运用于实际。[1]其次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3条中对新闻媒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旁听权利进行了法律制度上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审判过程中,法院却是“能够远离媒体就远离”,排斥媒体的公开,甚至为了防范媒体特意隐藏审判信息。 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也不过以下三点: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在生活中人人被信息迅速包围,同时每个人都能够作为自己的媒体人,审判信息开始被动地又是即时地开始传播,网络的多样性加之缺乏官方的披露,自然对案件的想法五花八门,质疑声、声讨声也逐渐渗入审判过程。而人民法院在自身缺乏排除力的情况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最原始的行动便是适度封闭引起争议的信息。可是横向观察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则是采取主动公开的方式,公开审判信息,公众参与审判过程,审判结果公开赢得了民众的巨大信赖。我国的反其道行之,不得不说是一种非明智之举。二,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体现了社会公众在原始状态就不信任司法,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司法权威一直没有树立起来。近年来因媒体的夸张报道或者说是对案件加以媒体性的渲染,使得民众在原始信息获得中偏向事实审判的对立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