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Semio-第12讲:艺术的符号特征.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emio-第12讲:艺术的符号特征

第12讲:艺术的符号特征 艺术是什么? 功能论 表现论 形式论 体制-历史论 艺术不是什么? 艺术的非自然性 艺术的非使用性 艺术的非外延性 泛艺术化为什么首先危害艺术? 艺术最难定义 艺术是人类文明中最不可思议之物。 对什么是艺术,莫衷一是,不是因为艺术无定义,而是艺术的定义太多。 所有这些定义,都会遇到解释不了的艺术。 美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下降,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艺术难以定义。 悖论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是艺术一目了然:我们看到一幅画,一首诗,一台表演,一个展览,马上认出是艺术。 一旦深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人人语塞,艺术专家更是如此。 先锋艺术不断挑战艺术的范畴规定 更困难的是:哪怕有定义出来,先锋艺术就会挑战它。出现了许多从传统观念肯定被认为不是艺术的艺术。 1915年,马塞尔.杜尚年把小便池送进展览馆开始现成物艺术(objet trouve) 1952年,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开创行为艺术。 1965年,罗伯特.巴里在墙上涂写《All Things I Know But of Which I Am Not at the Moment Thinking, 1:36, June 15, 1969》开始装置艺术。 定义艺术,看来是一件徒劳无益的工作。 现在弄清艺术定义目的何在? 因为这不再是一个美学或艺术学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哪怕不可为也不得不为。 二十世纪末的“社会生活全面艺术化”,使我们再也无法躲开艺术定义。欲检讨当前文化,预测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定义就成了必须处理的事。 符号学的简约化本质,或许能把复杂的问题理出一个头绪。 本文的定义主要从文化研究出发,而符号学是文化研究的专用武器。因此,从符号学角度定义艺术,值得一试。 功能论(functionalism) 第一种,有时候被称为工具论,说得是最明白的:艺术在我们的文化中执行某种功能。 最说得通的功能是,艺术是提供“美学价值” 的工具。 功能论派在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代表是艺术哲学家孟罗.比尔兹莱, 一直到八十年代他始终坚持美学的“工具主义”立场。 比尔兹莱为了把他的立场说通,甘愿冒被艺术界嘲笑为“落伍”的危险,完全否认杜尚的小便池(以及类似的“现成品”)是艺术品。 美学功能,是同义反复 美学常常被定义为艺术学,“美学活动”往往就是对艺术品的欣赏。 而美是相当主观的,每个人的“美感”完全可以不一样,艺术却应当是一个文化中的人大致上同意的范畴。 况且,一件艺术品有可能不产生美感,甚至相反,产生丑的感觉。 正因为这个抵牾,某些学者提出艺术可以“审丑” 。 愉悦说 二十世纪依然流行的功能论变体。 “美术”作品,让人不愉快的就太多:毕加索《格尔尼卡》让人恐惧,蒙克的《尖叫》让人悚然。 约翰.摩尔的电影《天魔》(The Omen)让人恐怖,塔伦提诺的电影《水库狗》(Reservoir Dog)让人恶心。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们是艺术品,而且还是相当杰出的艺术品。 至今尚无人为“不快乐”艺术辩护。 莫里斯的定义 莫里斯的行为主义符号学,与功能论颇为相近。 他认为艺术品的最大特点是像似性与价值的结合,他把艺术符号定义为“对象是价值的像似符号”。 符号文本都有认知价值:交通标记(例如“前面有急弯”)绝对有价值,但显然不是艺术。 如果这个交通标记,因为某个特殊原因,成为收藏品,其“对象”不再有价值,此时反而可能成为艺术品。 而且,艺术并不都是相似符号(图像,或模仿。 表现论(Expressivism) “情感说”是表现论中最古老的,也是表现论的核心。 《荀子》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尚书》说的“诗言志”,一直被解释为“情动为志”(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礼记·乐记》:音乐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一直到清代袁枚依然强调“诗者,认知情性也”。 西方也一直是情感表现说 柏拉图《理想国》虽然认为情感是人心“知,意,情”中最低劣的一级,但是他把诗歌定义为对情感的模仿; 康德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表达感情;‘ 托尔斯泰也作如是观。 瑞恰慈认为与科学语言对立的诗歌语言,是“感情地使用语言”; 朗格的艺术美学,依然把艺术定义为情感的表现,虽然她强调“艺术家表现的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不管表现的是谁的感情,朗格坚持的依然是“情感说”。 表现论已被抛弃 当代文学与艺术学者们共同的看法是:情感在许多符号表意中出现,艺术也并不一定表现情感。 兰色姆批评瑞恰慈立场时指出:“没有任何讲述,毫无兴趣或感情,而能站住脚”。 瑞恰慈自己也说:“言说者不想获得感情反应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自从艾略特提出“诗是逃避感情” 之说,艺术不能定义为感情的表露,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 艺术远远不是表现任何东西的有效形式,克莱夫.贝尔一针见血:“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