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文化经济的作用.docxVIP

清代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文化经济的作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文化经济的作用  清朝初期,宁古塔便成了几个着名流放地之一。  流放的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流人,他们在流放地区所受到的待遇往往优于一般流人,当地官员对他们在政治上管束较松,甚至被免除差徭,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礼遇与尊重,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成为清朝初期东北地区文化中一批身负重刑却又十分活跃的人物。  随着被流放的人逐渐增多,从而形成了东北历史上特有的社会流人群体,大批流人到东北定居,将关内文化与生活方式带入东北,对开发东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文化影响  清代前期,随着北部城镇的兴起,内地流民与流人,特别是文化流人的大举北上,大量中原文化也随之涌入贫瘠的东北边陲。  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一大量书籍的流入  清朝前期,据《柳边纪略》记载,宁古塔书籍最少,唯有余父杨越有《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历代古文选》。  周长卿有《杜工部诗》、《字汇》、《盛京通志》。  呀思哈阿妈有《纪事本末》。  车尔汉阿妈有《大学衍义》、《纲鉴》、白眉《皇明通纪纂》。  113这些图书典籍对于书籍少的宁古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当这些流人定居后,他们逐渐了解这片土地,壮丽的边塞风光、艰苦的流放生活、复杂的边疆民族、烽火连烟的抗俄斗争,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充实,也赋予其创作以更新的素材。  随后大量流人着述纷纷涌现在地方志书籍中方拱乾着有《绝域纪略》又为《宁古塔志》、张缙彦着有《宁古塔山水记》、杨宾的《柳边纪略》、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方式济的《龙沙纪略》等代表作品;诗词文化里有吴兆弿的《秋笳集》、《秋笳馀韵》,方拱乾的《何陋居集》、《苏庵集》,方育盛的《其旋堂集》、杨宾着有《宁古塔杂诗》等;游记文化以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为主要代表作。  有了传播文化的载体,在尚不知礼宁古塔,中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集结诗社  宁古塔地方虽然寒冷,但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山肴野蔌都很精美。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复杂的精神境界,文化流人便以文会友。  张缙彦与吴兆骞、姚其章、钱威、钱虞仲、方叔、丹季,诗酒酬唱,结文字之交,称为七谪之会又为七子诗社。  《盛京通志》对此记载云七谪者,错彦字坦公,目为河朔英灵,有江左风味;江宁姚琢之,诗如春林翡翠,时炫采色;湖州钱虞仲、方叔、丹季兄弟,才笔特妙;震泽钱威,字德维,亦举人,与兆骞同谪者。  议论雄肆,诗格苍老。    七谪之会是宁古塔地方第一个诗社,同时也是继顺治七年1650函可在沈阳发起冰天诗社后东北地区第二个文人诗社。  诗社定期聚会,以诗酬唱,创作出大量诗歌作品,是宁古塔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最真实、最精确的写照。  随着文化流人的努力,使宁古塔成为继沈阳之后东北诗坛新的令人瞩目的热点地区。  三授徒讲学  清朝初期,东北的教育活动只有官学和私塾两种。  由于官办学校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且主要集中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以及东三盟等地由于官学设置的范围受到限制,私塾就成为当时东北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  在私塾教育中,文化流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之后,受到巴海将军的礼遇,被宁古塔将军聘为家庭教师,负责教授其两个儿子。  由于受将军的器重,当地人都来向他请业问学。  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所遇将军固山,无不怜其才,待以殊礼,穷边子弟,负耒传经,据鞍弦诵,彬彬乎,冰山雪窖之乡,翻成说礼敦诗之国矣。    康熙元年1662,流放到宁古塔的杨越,热心于社会教育,设私塾教书,学生中满、汉子弟都有。  并且教之以礼,居久,变其国俗因而获得了崇高的威信,彼土民人,凡有争讼,辄就质之,一言畏服,不复相争。  其他流人也开办私塾,招收平民子弟读书,其中既有流人的子女,也有满族的后代,后来又兴办满汉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这些活动,使宁古塔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到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政府设置宁古塔儒学,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生活习俗的改变  随着汉族流人的到来,他们与当地居民共居,使宁古塔原着民族的风俗习惯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饮食器具上,对宁古塔土着人而言,没有釜瓿、罂瓿等,而是就近取材,往往是木制器物,以狍皮为囊。  清入关后,因科场案或文字狱牵涉被流放到此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饮食工具,自昔器皿,如盆盎椀盏之类,皆刳木为之。  数年来多易以磁,惟水缸、槽盆、犹以木在穿着上,据《柳边纪略·卷三》记载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    土着居民大多以渔猎为主,他们往往以兽皮为原材料制成御寒之衣。  随着文化流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当地居民的衣着习惯

文档评论(0)

wangx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