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老建筑们何去何从(多图)文档
辽宁省老建筑们何去何从(多图)
20世纪20年代满铁图书馆。
30年代小河沿。
?
历史之所以是历史,乃因其连绵与延续。
老建筑是城市成长的最好见证,保护它们就是抢救城市的历史文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使得今天老建筑的保护进入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
本报《满铁图书馆先“移动”后“换脸”》等关于老建筑保护问题的系列报道,引起辽宁省行政管理学会的高度关注。 9月3日,该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就“城市改造建设与老建筑保护”展开专题讨论。共识是:老建筑与城市改造建设、经济发展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老建筑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
老建筑价值几何
老建筑穿越岁月烟岚,历久弥贵。
珍贵在哪里?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定安认为,老建筑是最真实的历史符号,造不了假。彭定安说,毋庸置疑,历史是不可复制的,而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却是一代代人复述而来,复述中后人有意或无意地融入自己的观念、认识、心态等因素,难免掺杂进主观意识。由此,不难理解,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也会被伪造。
但老建筑则不然,作为客观存在,它是最真实的历史符号,也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老建筑都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关联,成为历史最鲜活的“注脚”。
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人员张洁看来,老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三重意义:一是老建筑凝聚着城市底蕴,它们或悠远古老,或凝重深刻,都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它们的存在,使我们居住的城市如同一本耐人寻味、含义丰富的书卷,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深厚的意蕴,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二是老建筑刻画的是城市记忆,传承的是城市灵魂。无论老建筑承载的是温情脉脉的故事,还是刀光剑影的厮杀,都是一种讲述,述说着不老的过去。一个城市不能割裂历史,拆毁老建筑,那样无异于人为地抹杀历史。三是老建筑装扮了城市容颜。老建筑穿越了历史时空,以各具时代特色的不同面貌给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给人们以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体验,可以说老建筑是一个个 “润物细无声”的实物教具。
保护与建设矛盾吗
个性是城市的生命,风格是城市的价值,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这些,都与老建筑息息相关。
辽宁大学教授张今声提出,未来15年,将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如何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地发展,如何保证老建筑不被轰鸣的推土机夷为平地。目前各地出现的“扩张”趋势值得注意:一些城市盲目求大、求洋,竞相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追求大广场、大高楼、大开发区、大项目、大马路,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而这其中老建筑遭无情拆除、毁损,成了最昂贵的代价。
张今声认为,目前老建筑遭破坏的程度,特别是大量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古旧建筑的拆除,可以说是又一次浩劫性破坏。在“扩张”中,我们惊叹于城市的日新月异,此处可比香港,彼处可比纽约,唯独找不到自己昔日的容颜,因为老建筑消失了。取代老建筑的是随处可见的林立高楼,它们被塑造得千篇一律,一张面孔,一样身材,风格雷同,结构相似,缺乏个性,缺乏文化内涵。建筑的个性没了,变成了水泥钢筋的堆砌,城市也就没了生气和活力,没了灵魂。
其实,城市改造建设与保护老建筑并不矛盾。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认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具体而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滥炸伦敦,苏联人狂轰柏林,战后,胜者伦敦人,败者柏林人,都根据老城区历史的详细档案,逐区、逐街、逐幢,逐一细节,恢复旧观。其实何止伦敦、柏林,二战后欧洲疮痍满目,断垣残壁,可是今日的欧洲,欧罗巴风情依然。今年5月,他到德国访问期间,在柏林市中心看见一座大战时期被炸毁的断头教堂遗址,门窗洞然,谨供凭吊,纪念战争的创伤……在国外,战争一度破坏了老建筑,在我国,“文革”中破坏了老建筑,而现在则是以破坏老建筑为代价发展经济。
辽宁大学教授冯玉忠诘问:我们也许听厌了这样的比较,我们急着和“世界接轨”,但“世界”是什么模样? “接”哪条“轨”?伦敦的价值就在于80年不变,而我们的城市在日新月异,也在面目全非,我们还能跟世界接轨吗?
老建筑被拆谁是幕后推手
辽宁行政学院教授徐建源认为,老建筑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保护不好老建筑,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但为什么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归根结底是商业利益驱动。有的是地方政府要招商引资,有的是开发商唯利是图,原因不一而足,但强大的经济杠杆是决定力量。
更深层次追究,彭定安指出,社会特别是相关决策者认识有偏差,没能摆正发展、进步、建设、现代化等关系。发展不一定就是建设,进步不一定就是增加GD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