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docxVIP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人要和经典对话一余秋雨的为学与为人   林苗苗   201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正式揭牌成立。   余秋雨是我一向非常敬重的当代学者,如今能有幸成为他的同事,心中自然十分激动。   那时我就想,何时才能当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呢?机缘巧合,2013年7月26日和8月27日,我两次在北京采访了余秋雨先生。   尽管咫尺的距离淡化了偶像的光辉,但他博学睿智的形象却因为真切的现场感而更加生动厚重。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团的工作,所以两次采访都围绕着青年人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选择这一主题而展开。   艺术经典可以提升青年的生命   当前的文化现状并不好。   余秋雨开门见山地说。   凝重肃穆的表情显示出了一个学者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   余秋雨说,当前大家的精力过多地投注在了流行上。   歌星唱几句不知所云的歌,粉丝们就跟着唱,小品演员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笑话,大家也跟着学。   而这些流行的艺术既非经典,也称不上是精神的寓所。   得不到经典的熏陶,就缺乏创新的基础,在这种平庸的状态下,青年人很容易无所适从,失去创造力。   而创造,恰恰是文化的核心。   关于经典的吸收与再创造,余秋雨有着切身的感受。   1975年到1976年,正值而立之年的余秋雨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寒来暑往,365个日夜,余秋雨如饥似渴地在经典中汲取着营养。   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39岁的余秋雨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余秋雨为公众所瞩目不仅因为这些耀眼的学术巨著,20世纪90年代初,他试着把自己对中国文化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问学余秋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他写得一发而不可收,读者看得欲罢不能。   在文化创造相对贫乏的这20年,余秋雨旋风、余秋雨热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余秋雨的这些著作,先后斩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借我一生》因为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题材,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一个专注于经典的人,如今成了经典的创造者。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余秋雨的学术专著属于专门的、小众的精神食粮,他们更喜闻乐见的,是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   在他之前,散文这种文体一般用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感,文笔自由,主题虽明却并不刻意突出,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而余秋雨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他的散文有史实的叙述,有深沉的思考,还有鲜活的人物与生动的情节,厚重的主旋律之外,更有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用合理的想象把抽象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当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的学者型作家,余秋雨并不是在肤浅地卖弄文笔和技巧,他的散文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但他的核心表达方式仍然是议论。   只是这种沉甸甸的议论多与抒情融合,深入而浅出,举重而若轻。   称余秋雨为历史文化散文这一派的开山鼻祖并不为过,称他所创作的模仿者甚众的作品为经典也不为过。   在如今的文化环境中,年轻人要怎么办呢?你们有非常珍贵的青春时间,要接触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经典,通过这种学习,你的生命就得到了提升。   对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被艺术经典陶冶过和没陶冶过完全不同,他们今后的生命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余秋雨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经典,他苦口婆心再三劝诫青年人要多读经典的那份诚恳也很让人动容。   对当今文化环境的不好,余秋雨具体指出了两点。   一是对经典的选择,二是当代的创造。   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二者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递进,逻辑关系极其严谨。   对于文化,什么才是真正人类的经典?余秋雨发问。   他认为,当前我们总结选择的环节做得很差。   选一些乱七八糟的古代的那种权术谋术之类故事,以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不是这样的,文言文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