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比
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探讨了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
各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
运用
声乐是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歌声
的音乐艺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艺术也逐渐演进和成熟起来,
逐渐创立了流派众多的声乐教学理论,产生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这其屮,比喻教学法由于极富沿发性而深受声乐教师的青睐,在声
乐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一、比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是与大脑皮
层的反射作用和高级神经活动分不开的。而歌唱技能的形成,正是由于在
反复的练习屮,大脑皮层经常接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因
而形成某种与之相应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声乐教学的过程,正 是经过系统规范的长时间的训练,使一系列歌唱动作能按一定的顺序自动
地得到实现。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练声的首要目的就在于使内耳熟悉他想
发出的声音,然后体验并逐步发出近似想象的声音。比喻教学法正是基于
语言思维对于中枢神经的有机调控之上,通过教师简洁、生动、具体、形
象的语言描述,凭借“表象与联想”的高级神经活动,间接地控制、调整
歌唱器官的运动,使优美地“演奏”自身“乐器”成为可能。
二、比喻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又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
劳动。声乐教学法的客观主体和研宄对象是人,因此,在实施声乐教学的
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人类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
准确明了的教学语言和欣赏学生的亲切教学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4声
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使学生潜在的优秀演唱
素质得以充分的挖掘并运用于实践。
在声乐教学中,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
声音乂是具体的。把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
体的声音,仅靠讲解和训练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技巧训练和
反复的说教灌输等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产生厌倦情
绪和逆反心理,这对学好声乐这门课程是极不利的。比喻教学法就是教师
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音概念变得直
观具体,引导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易于“感觉”和“认识”到正确的声音
概念和歌唱状态。
三、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各方面的运用
(一)在呼吸方面
用示范和启发式语言教学,达到强调气息支持和正确起音,连贯歌唱
的目的,是17、18世纪欧洲美声学派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当时的声
乐教学中很少用生理学来解释呼吸的具体方法,但是却善于用形象化的语
言、比拟、暗示来达到所预期的冃的。比如要求学生象“闻鲜花”,象“雄
鹰展翅飞翔”那样的呼吸,气息的控制应像小提琴演奏中运弓那样平稳、
流畅、抑扬、自如。还让学生体会哈哈大笑、咳嗽时的腹部感觉,或者模
仿狗喘气时的腹部动作等。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把气息的控制比喻成骑马,吋而快,吋而慢,
既要让“马儿跑”,又不能“信马由缰”,失去控制,唱高音时犹如“纵马
越山涧”,既要充满勇气,又要沉着冷静,准备充分。而气息连贯与流畅,
更像是游泳样,身体要放松,没有多余的劲儿,这样才能使喉咙完全贴在
气息的支点上自如歌唱。无数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训练出来
的声音比较自然,而且容易使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
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
(二)在发声方面
20世纪著名声乐教育家凯萨里在《声音的科学和感觉》中提出了“音
柱”学说,把歌唱从起音到共鸣都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他主张在起音时,
声带的感觉犹如飞机降落地似地、柔和而又迅速地在气息上有一个向下
又向前的滑翔着陆的动作,同时他又强调:只要心中这样想就可以了,生
理上白然会g动地调整,千万不要故意去使劲,以致夸张过分,成为喉音。
沈湘教授在阐述歌唱发声的共鸣原理时,用“吹小号”的形象比喻将
这一理论说得通俗易懂。他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理表象”的方法,
去想象胸腔是个“口小、颈细、肚大的空瓶子”,歌唱时要想像“贴着咽
壁吹瓶口”,这些完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形象思维活动产生出来的精神力
量,而生理上的力量微乎其微,这样就可以使高音的演唱变得轻松又省力。
说到气息与声音的辩证关系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气息就像是
一根“绳子”,而声音就像是“珠子”,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这
就像川绳子串起珠子一样;气息就好比是铁轨,声音就像行进的火车,声
音不能与气息脱节,犹如火车不能脱轨一样;歌唱吋的喉尖位置就好象是
钟摆一样,既要保持松弛的闭合状态,又耍在气息的流动屮白然碰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