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 龚云表.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画 家 电 影 过 眼 录 Ⅳ K E W A N G S H E N G H U O 龚云表 著龚云表 著 画 家 电 影 过 眼 录 Ⅳ 渴望生活 K E W A N G S H E N G H U O 龚云表 著 序 言 几年前,一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影片以平和语调叙述着一个毫不出奇 的故事:一个画家在稍显压抑的家庭生活中,对一个年轻的女佣悄然产生爱的情 愫而不带丝毫的肉欲。按一般标准,这很难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但有意思 的是,这部电影却引起极大的反响。当龚云表先生嘱我为他的新书《风中新娘》 和《渴望生活》作序时,尽管他在此前出版的《花落花开》一书中已对这部电影 作过介绍,但我仍是马上想到它。我觉得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这部电影的 创作者在凝视维米尔留下的件件如珠玉般的作品时一定读到什么,这点东西触动 了他心底里柔软的地方,他将这点感动牢牢把握、放大,并准确地通过电影传递 出来,得到观众的共鸣。它是电影,又是维米尔,两者交错,融为一体。那么, 龚云表又是如何来解读呢?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这两本新书和此前已出版的《花落花开》和《轻狂岁月》所选择的电影(画 家),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基本上就是一部微缩的美术发展史,而其中主人公 的重要,按贡布里希的说法,一部美术史就是他们的历史。同时,这些影片又完 全呈现了自有电影以来的语言风格变化。将这几个复杂层面加以厘清,也是我写 下这些文字的由来。 1 19世纪30年代照相机的发明,对绘画而言是致命的。这里所说的绘画,是 指19世纪中后期之前的绘画形态。以此为界,此前以真实地对自然和人进行再现 描绘,是绘画的前提和基本任务。大致而言,当画家们逐渐解决了通过对明暗光 影、透视法的训练并熟练运用后,绘画变立体了,产生了有深度的视觉幻觉。人 们很惊讶,仿佛从中看到另一个世界而造成感官和心理上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但 是,也正是照相术的发明,对绘画表达的“真实性”便开始让人产生怀疑,同 时,绘画的另一纪录功能随之消失。 6 那么,绘画怎么办?有趣的是,龚云表书中所选择的电影(画家),从古典 的伦勃朗到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再到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似乎就在回答这个 问题。 其实,西方绘画自乔托之后,或者更严格地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对 “人”的关注,或艺术家们逐渐对绘画注入个体情感和对表达这种情感的有意识 挖掘,正是绘画发展的必然之路。而照相机、电影的发明,只不过是加速了绘画 自身思考和变革的催化剂。 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绘画开始逐渐离开了对于宗教单一的描绘和歌颂。 于是在龚云表的书中,从卡拉瓦乔开始,画面中出现了沾在身上的淤泥和污垢的 乞丐身影(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追求神圣、俊朗的风格截然不同);出现了 戈雅、格列柯如同梦魇般的形象与色泽;出现了伦勃朗沉重笔调下透出的人间 悲苦……这种改变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随后,人们发现了光,发现了阴影 中仍是明亮的灰,树影婆娑间漫坡的野草在正午的强光下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变 幻着的色彩关系。进而,人们于此又不满足了。“仅仅对自然真实地描绘就够了 吗?”塞尚发问了。于是艺术走进了现代。 在这期间,徘徊着一个瘦削的法国人,他早年习画,后来拿起相机。在以 后漫长的年岁里,用他独特的视角纪录下了这个不安的世界和这个不安世界中许 许多多有趣的人。晚年,他又放弃了那台跟随他50余年的莱卡相机,重新拿起画 笔——在这两者之间,即摄影和绘画的两头,似乎有着一个矛盾但又相互渗透着 的关系。他的摄影作品终生奉行不事裁剪的原则,虽构图出奇却又完全在规范之 中,取镜框内的物象分明就是一个具有极高绘画素养的画家选择;而他的绘画却 直奔本质,不事雕琢,牢牢地定格着瞬间的印象,这分明又是摄影予以他绘画的 濡养。他就是卡蒂埃·布勒松。也许这正是摄影和绘画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吧? 2 大约摄影机发明50年后开始有了电影。百余年来,这个比之绘画年轻得多 的、在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样式,以其迅猛的覆盖力进入人们的生活。时 至今日,电影已经融汇了各种视觉、听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