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笙”的传承及其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
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簧管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多
年的历史。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继续活
跃在当今时代,以充分证实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是
与笙的自身魅力和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分不开的。笙作为一
种传统民族乐器,在我国戏剧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任何事
物一样,笙的传承是笙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笙的概念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
用自由簧的乐器,传说是女娲所做。《礼记?明堂位》冇:“女娲氏之笙簧”,
《世本》则说:“?S作笙。”笙义即生,女娲化生了人类万物,成为生的象
征,自然的就成了笙的创造者。笙是民族乐器里很独特的一件簧管乐器。
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身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身和笙斗的是笙脚,在
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
合震动发音,故准确的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笙的品种繁多,
外形样式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多种。冃前
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簧、21簧、24簧等以及改良高音键笙、中
音抱笙、次中音抱笙、低音坐笙系列。
二、笙的传承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
乐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
掌教(歙)竽、笙、埙、?a、萧、篪、?a、管。”“笙师”为官名,其职务
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
簧。”《韩非子?内除说h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
吹竽,宣王乐之。廪食以数百人。”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
耍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正是由于笙拥有这种特殊的位
置,使笙能够堂而皇之传承延续下来。有史为证: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
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
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八为竹制,其形
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
偶数,与早己发现的及古籍屮所记载的笙的簧数不同。故宫博物院也藏有
淸代宫廷所用的17簧笙,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
有纹饰。皇家宫廷保存传承下来的各种制式的笙,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资料。
这是除了官方传承笙的又一重要的传承途径。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
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屮写道:“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这 就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认可,
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
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在,在河北吹歌、山东吹乐和辽南鼓吹等民间吹
管乐队中,笙都是不可或缺的吹管乐器。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的冀中管乐;
在婚丧喜庆活动及僧道宗教仪式中演奏的山东鼓吹;流行于山西五台山,
以吹奏乐器为主的八咅会;十番锣鼓屮的笙吹锣鼓;欢快流畅,清新活泼
的江南丝竹;喜庆活动与迎祌赛会演出的福建莆仙地区的十音八乐;流行
于台南等地区的十三腔(音);其它还有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以及用
于男女爱情、生活、婚丧葬仪式、踩堂走寨场合所演奏的苗族芦笙乐队等
等,这些传统器乐乐种中都有笙的主奏、助奏角色。
由子笙的普遍发展和自身魅力,也成为历史上寺庙音乐不可缺少的演
奏乐器之一。历代的寺庙也是传承笙的场所,史书上都做了记载。北京智
化寺现在还保存着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智化寺
是明正统(1436 —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A—直拥有一
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
奏方法,又是明代民间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日本的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
内,也保存着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
皆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別长,斗上都有油
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至今笙仍是寺庙音乐(佛、道)的主要演奏乐器
之一。
旱在春秋时期,皇家梨园就有笙师这个官名。《礼记?春官》记载:“笙 师,掌教(歙)竽、笙、埙、?a、萧、篪、?a、管。”“笙师”为官名,其 实就是宫廷里梨园负责人。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多用来为 戏剧、歌舞独奏、合奏(齐奏)或伴奏。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
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笙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笙在隋九部乐和
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笙在江南丝竹、
河北吹歌、常州丝弦、福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