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3]
份”的烙印。 与其他地域的华文女作家一样,新马华文女作家既有身份认同的共识,也
有因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她们拥有华族血统和
女性身份,并且在异域以汉语从事写作,这种共同的身份使她们的创作与其他海外华文女
作家一样具有华族族群意识和女性性别意识;不同的是,新马华文女作家身处东南亚的文
化语境,20 世纪90 年代,东南亚社会文化多元共存,种族问题纷纭复杂,而女作家们在
细腻而敏感的女性触角下又将女性话题融入到她们的书写中,因而,她们文学创作中的身
份认同就具有了不同于新马本土女作家、华文男作家以及其他区域华文女作家的独特个
性。这也正是我们理论的提出与本研究可行的关键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海外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呈现了精彩纷呈的研究
局面。其中既有对东南亚某一地域作家群的总体性研究,也有对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
这些研究都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启发我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因而,这些研究对本
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宏观上的研究大致有: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朱文斌教授的专著《跨国界的追寻——
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这本论文集收录了朱教授近
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中国性与本土性、世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
对20 世纪90 年代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态势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对我在整体上把握新马华
文文学的发展特征有很大帮助。公仲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0 年版)、黄万华的《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研究所主编的《走向21 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和秦牧、饶芃子、潘亚暾等国内知名学者主编的《台
港澳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年版)也都较为全面、系统地
介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这些宏观性研究,使我能在整体上、较为全面地理解
和把握20 世纪90 年代新马华文学的总体特征,从而更为准确地定位新马华文女性文学的
身份认同。
微观上的研究有:暨南大学教授王列耀先生的《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
与“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该书在对东南亚华人身份意识转型的
探究过程中,揭示了其背后最为本质的文化因素。饶芃子教授的著作《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
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在中国华文文学研究史和海外华文女性文
学研究史上都有重大影响。其中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况的论述、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
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以及海外华文女作家及其文本的理论透视,都在华文文学研究界产
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肖薇的《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海外华人女性写作比较研究》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05 年版),则是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以美国为中
2
心展开对海外华人女性写作的专项研究。由李浩邦、覃盛发教授主编的《新马文学批评集》
(新加坡:斯雅舍出版,2006 年版)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新马华文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其中《论韩素音〈青山不老〉的女性意识和文化内涵》(方忠)、《青山常清、绿水长流——
韩素音〈青山不好〉的女性主义关照》(张淑云)和《一部长篇小说和几个评论关键词——
评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青山不老〉》(庄园)等篇,从各个角度对新马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进
行了深入研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文化内涵。这些微观性研究,不仅让我更为
细致、深入地了解了华文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而且还让我意识到在理论与现实层面
上新马华文女性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研究都具有深刻意义。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的学报期刊也刊登了一批由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专
家撰写的学术论文,他们对新马华文女性文学,乃至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也做出了深入细
致的研究。诸如:林丹娅的《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北京大学学报》2006
年第3 期)、许爱珠的《中国性·本土性 ·人类性———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南亚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 年第3 期)、黄晓娟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研究》(《广西
民族大学学报》2006 年2 期)、王艳芳的《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述评 ———以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