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唐砚筠 学号:1016413005 成绩: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1978年起,我国就有了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研究。本文依据2000~2102年484篇文献,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文献综述 正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是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以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的【1】。我国3.亿儿童中, 有 40万~50 万儿童患有孤独症【2】。目前,孤独症的病因并不明确,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 1.1 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数量情况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数据源, 以 “儿童孤独症” 为关键词, 出版年限定在2000~2012 年(剔除误检以及重复的文献) , 检索出12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儿童孤独症研究文献共 484篇 ,其中2000年16篇,2001篇23篇,2002年21篇,2003年29篇,2004年31篇,2005年47篇,2006年41篇,2007年40篇,2009年32篇,2010年61篇,2011年54篇,2012年49篇。由此可见,儿童孤独症越来越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研究逐年增多。 1.2儿童孤独症的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搜集到的文献,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主要涉及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和评估以及治疗四大方面。 学科分布情况,大部分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文献属于精神病学和儿科学,占全部文献的75.6%,而心理学的研究只有14篇,占全部文献的0.02%。中医学、临床医学和神经病学也有涉及。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儿童孤独症认识的深入,儿童孤独症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2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现状 2.1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遗传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孤独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的研究。2007年,刘青杰等[5]用高分辨G带和人工细菌染色体(BAC)荧光原位杂交(HSH)发现,少数中国孤独症患儿有染色体改变。对儿童孤独症的染色体脆性位点进行研究发现,较高脆性位点表达率和断裂点频率是儿童孤独症患者发病的物质基础和病因之一【3】。 而关于5-羟色胺的研究也很多。12年间共13篇文献显示5-羟色胺与儿童孤独症有很大的关联。例如2003年李思特等人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33倒孤独症儿童进行评定,并进行r血浆5一HT检测,以高出正常儿童平均5一HT浓度1 67个标准差的孤独症儿童为5.HT增高组,其他孤独症儿童为5.HT正常组,比较两组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特征。得出结论27.3%的孤独症儿童5.m’浓度增高,5.HT增高与5.HT正常的儿童孤独症临床特征相同。孤独症的病因可能是异质性【4】。 2008年,卢建平等人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孤独症患儿(患者组)和他们的父母(对照组)的5.HT2。及5一HT6和APOE基因多态性,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方法进行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5一HT:.及5.HT6和APOE基因与孤独症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5.HT6基因与儿童孤独症存在关联,其周围可能存在孤独症的致病基因【5】。 2.1.2 脑部异常说 也有学者用脑电分析的方法对儿童孤独症进行研究,找到了与孤独症状有关的局部脑损伤。 2001年,舒明趺等人的研究显示,儿童孤独症的病理生理方面比结构性脑成像更为敏感。本病患儿大脑皮质瓤叶和鞭叶存在局部血藏难注或/和细赡功蕾障碍,以左侧慧叶量明显【6】。2006年,杜亚松等人评估孤独症患儿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显示独症患儿颞叶、尾状核、壳核、丘脑下部、海马、枕叶的血流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7】。还有一些研究证明孤独症患儿的癫痫发生率较高。 2.1.3 孕期危险因素 一些学者试图从从围产期、母孕期等因素分析孤独症病因。 2007年,潘顺英等人应用包括围生期、孕产期及儿童生长发育调查表对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各9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的高危因素明显多于对照组,尤其表现在有严重呕吐、患病史(感冒)、孕期情绪、早产、过期产、难产、缺氧或窒息史、高热、说话迟等方面【8】。 2012年,林艳鞥人利用 Meta 分析RevMan5. 1 软件,对国内 2000 ~ 2011 年关于儿童孤独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

文档评论(0)

hmwn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